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中电金信:从镜鉴到实践:阐述银行业信息技术发展与融合的宝典——《银行技术手册:数字化转型与竞争优势重塑》译者解读
中电金信人 | 2025-06-25 10:41:20    阅读:10   发布文章

数字浪潮席卷,银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银行技术手册:数字化转型与竞争优势重塑》一书中,蒂姆·沃克(Tim Walker)和卢西恩·莫里斯(Lucian Morris)系统梳理了银行业务及其应用技术的过程,旨在为银行从业者提供从战略到落地的银行业转型参考。



图片

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

中电金信研究院院长 况文川





01


图片


这本由两位英国专家历经数年写作完成的专著,填补了多年以来银行业系统地论述信息技术应用的空白。与一些介绍金融行业数字化及信息技术最新趋势并展示一系列编辑案例,或者讲述当前银行数字化主要系统构成及其细节实现的书籍在风格上大不相同,本书的特点就如其书名《银行技术手册:数字化转型与竞争优势重塑》一样,它从最原始的业务需要和基础的技术概念入手,内容围绕过去、当前到最新前沿技术的采用循序渐进展开,并提出相关的业务经营和技术管理理念。


在解释相关技术架构演进时,它简明而渐进地阐释相关技术知识,说明为什么以及如何在银行系统中使用这些技术,这和行业界通常以展示罗列的方式解释其系统优势的方式,或一些技术书籍在不结合特定业务的情况下对某种技术实现进行自我陶醉的冗长描述迥然不同——它告诉读者,信息技术是如何在银行业中使用,如何融入到银行业中,并如何通过行业应用不断开展自身的演进和发展。


通过体系性地阐述银行业的发展史和银行业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以及银行主要业务的关键技术实现,它不仅让读者“知其然”,还努力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体现了作者数十年专业工作的扎实功底和终极价值。就如本书的译校者之一,中电金信研究院首席业务专家苗正先生所言:“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著作,即使仅参与翻译也感觉受益匪浅。作者的观点全面、客观并紧切时代趋势,个人以为书中的内容能够代表西方银行科技界对于银行科技体系近乎最新的全面认识与概括性描述,著作的受众定位准确,对国内读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图片


整本书的中文译稿近30万字,篇幅近《三国演义》的一半,内容丰富且成体系。从回顾总结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开始,紧接着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银行业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用要点及其发展沿革,然后分别就渠道、运营、支付、监管、财务和合规等主要功能领域,讲述了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银行的业务需求和应对新的业务挑战,最后,对银行业如何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银行业的未来趋势就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本书适用于对银行业的继往开来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对银行信息技术感兴趣、或者对商业计算领域信息技术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本书结合银行信息技术应用,徐徐展开了一幅商业计算发展的历史画卷,从主机到数据中心到桌面到云计算,从IMS到关系型数据库到数据仓库、现代数据库到底层存储系统,从高可用的实现原理到事务一致性、CICS中间技术平台以及RPC机制,从分布式对象到SOA到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基本上涉及了所有主要的商业计算概念的演进,及其各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和厂商,确可谓良心之作。


它可以作为一本入门读物,让人们对银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个概要的、成体系的理解;同时,由于其分层次的体系性特点,也可以作为开展某个技术应用领域研究工作的参考起点。





02


图片


这本书之所以称为手册,是它可以直接挑选部分章节作为业务和技术参考书查阅,即可获得从业务需求要点、技术原理、技术沿革、技术选择到欧美参考厂商相关的一整套知识体系,可以作为银行信息技术从业者的教科书和专业词典。在翻译和校对过程中,我们不断认识到这本专著和我们长期从事的金融信息科技业务的高度相关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参考性,其覆盖的不同业务领域几乎直接对应了中电金信所有的银行解决方案事业部,而在技术的采用、发展、取舍和管理方面,又正好回答了我们当前在规划、思考和反思的一些问题,不断地引起我们的共鸣,其中不乏众多令人击节称赞、豁然开朗抑或掩卷沉思之处。


例如,本书在讨论银行未来发展中多次提及作为“恐龙”的“传统银行”为何没有被新业态“边缘化”或者“灭亡”这类有趣的话题。


“然而,大型老牌银行拥有巨大的规模经济和庞大的客户基础,这意味着它们支付存款的成本更低,并能够从每位现有客户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英国大型银行的ROE比小型银行高得多,平均税前ROE分别为26%和6%。换句话说,大型银行的净息差仍然超过了其较高的成本基础”;

“在过去七十年里,老牌银行已经证明了自己完全有能力适应和采用新技术(比如计算机、自动取款机和网上银行)。因此,任何认为新技术浪潮出现就意味着老牌银行必定会被淘汰的说法可能为时过早,甚至是错误的”。


从1990年代的“Banking is necessary,Bank is unnecessary”的银行恐龙论、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外资银行冲击到2010年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总是充满了危机意识,同时也在不断自我激励和升级变革,最终得以涅槃重生并发展壮大,在世界金融科技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个中缘由,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以判断金融信息科技的未来发展。


就这些问题,这本书给出了西方金融界的参考答案,作者就金融行业产品、业务和技术的创新规律和金融机构格局业态的演变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银行经营的多元化基础、“新旧”技术利弊以及业务经营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关乎银行应该开展哪些有意义的业态创新以及适用什么样的技术架构,而不是顺应来自科技舆论界的一些哗众喧嚣的说法。细节如作者分析超市银行那部分,“超市方对增加客户在收银台花费的时间非常谨慎,因为这会增加收银台工作人员的成本,同时减少每秒钟的收入。他们并不热衷于在收银台提供任何银行服务。”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开放银行、场景金融的创新,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从狂热到务实,再到循序渐进发展的漫长过程。


同时,本书在循序渐进介绍信息技术包括前沿技术的采用时,也结合其自身经验,给出了他们的一些看法和提醒,值得读者去思考和评估:


“大规模实施微服务需要复杂的工具和规则,以及严格的开发、测试、部署和系统监控流程”;

“如果一个组织不能有效地管理敏捷开发,那么它也很难有效地实施和维护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可能具有难以调试和理解的复杂行为。微服务之间的跨网络通信与单体应用程序在同一服务器上的进程间通信相比速度慢一个到几个数量级,并且网络通信也不是完全可靠的,这可能导致性能问题和响应速度下降”;

“微服务的优点则可以在其他良好设计的架构中找到”。


当今,我们正在经历金融行业信息技术架构“现代化”的关键转型期,应用集群和数据的规模正在发生数量级的增长,技术架构正在从大型单体、集中式架构转向云原生分布式架构,关键交易计算开始在和海量数据计算、智能计算相互交织……在这样一个变迁的过程中,成功并非毫无代价,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应用集群重构和底层技术架构迁移的技术决策和工程实现方面,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映射了行业目前面临的艰难挑战,以及痛苦反思、自我否定到再度砥砺前行的过程。


本书在实操指导方面非常有价值的一点,在于用各种事例阐述了银行业技术架构设计和技术管理的复杂性及其历史成因,“现代银行的技术资产变得十分复杂,甚至连运行这些技术的技术部门都难以全面了解。有些技术资产规模庞大,以至于追踪其中的硬件和软件可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这就好比一个人试图想在一个巨大仓库中找到一颗小石头。”


就以“统一客户视图”一节为例,本书以打通核心银行平台和信用卡平台的客户信息为例,简要却不失代表性地讲解了整合多个平台产品中的客户信息的复杂性和难度,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技术架构和工程路径选择,而不是只有一条道路。


为了论述如何应对这种复杂性,作者专门编写了第九章“技术管理”,这也是业界难得的一篇关于银行信息技术管理和技术组织的论述。首先,作者提及康威定律:“系统设计的架构【……】受限于该组织的沟通结构,即组织设计出的系统架构,往往会反映其内部的沟通和组织结构”,并围绕康威定律在软件行业应用的实证研究,引出了高度紧耦合的庞大集中式平台和松耦合(微)服务架构两种架构的讨论。


在集中式平台,交付新功能是一个漫长过程,“任何变更都需要通过多层管理审批;由于平台代码的紧密耦合,每项变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和测试工作,以确保不引发问题”;而对于微服务架构,“挑战在于如何管理一个复杂的、大型的微服务网络”。作者进一步提出,“无论是大型的传统主机应用程序还是基于云的微服务,复杂的系统始终意味着管理和运维的复杂性。”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在构建银行现代IT系统时,无论采用何种架构,都需要共同面对的终极困难。


面对这一困难,作者进一步讨论了运行成本及变革成本、业务服务能力和服务管理、应用资产治理及“速度分层”、技术资产管理与敏捷方法和系统监控之间的关系等关键的技术管理概念。在更具体的应对之道方面,书中讲解了标准化和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标准化应用于技术资产管理。书中还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经验之谈,例如“最有可能发生故障的情况通常涉及到某种变化,例如应用软件的升级或服务器、网络配置的调整。在引入这些变更之前进行测试,并确保有快速返回到变更前状态的手段,是减少这种风险的关键方法。”





03


图片

当前,银行已经完全成为了数字化的行业,金融信息科技和金融数智化转型成为金融行业和信息科技行业耀眼的明星,金融信息科技的成果开始赋能千行百业。在银行业,信息科技投入呈现高速增长,然而信息科技部门和供应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质疑。传统的技术架构、开发方式和组织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然而,企业架构、领域驱动、敏捷开发、平台工程、“部落制”等新的方法和组织方式也并没有立竿见影展现出业界期待中的巨大价值。


在这个新旧架构切换、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时刻,书中关于技术管理的诸多观点,对银行业以及技术厂商在架构设计和工程实现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即便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适用,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评估的框架。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书中多次提及相关技术的原始来源及其后期的逐步应用,如阿格纳·克拉鲁普·埃尔朗1909年关于排队理论的首篇论文、弗拉基米尔•列文施泰因1965年关于两个字符序列之间差异测量的论文、E.F.Codd 1970年首次提出关系型数据库理念的论文和Roy Fielding 2000年提出REST架构风格的博士论文,以及这些技术思想在银行业中的逐步应用。就如Paul Fremantle和Matt Stine在2010年和2013年逐步提出云原生概念,Google2012年发表的关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Spanner的论文,以及2017年Vaswani等人发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分别对云原生架构、分布式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巨大影响一样,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工程技术应用,它本身是一门科学。


伟大的科学发现将促进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经常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这也是本书给我们的一个启发和激励——心怀敬畏,善于发现,着眼本质,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作为中国的从业者,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也可以去做。


图片


银行技术手册

数字化转型与竞争优势重塑

中电金信研究院 译制

推荐指数 :★★★★★


如苗正先生的感触,如果一定要说本书的遗憾,美中不足的就是原著基于大型主机的技术背景分析偏多,而关于分布式技术的应用论述偏少,对于银行系统整体应用重构的态度也偏于保守。这对于今天的国内读者而言,原著稍显“不在焦点中”。同时,由于作者的主要知识来自英语国家和欧洲,对亚洲特别是中国银行业IT应用的发展着墨不多,只提及了一些关于银联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息,这与其说是一个遗憾,不如说也反映了当下的现实。很显然,中国的银行技术从业者还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从业务和技术角度,以及从扩大沟通、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角度,去扩大源自中国信息技术和中国金融行业的影响力。


本书的另一位译校者,中电金信研究院技术管理部负责人章澜女士提出,当前我们本就处于一个不同技术路线、不同技术架构和不同工程观点多元共生的时代,基于行业需要从不同观点和路径中不断试错、吸取养分、打磨系统和技术这样的思路,这本书的翻译只是一个开始,更希望的是业界专家和同行们参与进来,给予更好的建议和解题思路。我想,如果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同行能够从科学发现、方法研究、技术实现和工程实践上补上这一部分内容,对国家而言,对行业而言,也一定是一种幸事。


在此,感谢苗正先生、陈书华先生和章澜女士在本书译校过程中作出的艰辛努力。也感谢读者阅读本书,和我们一起打开这幅银行信息技术的巨大画卷。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