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极管(双极型晶体管,BJT)是电子电路中最基本的有源器件之一。它不仅能作为开关使用,还广泛用于放大信号。要理解三极管的导电原理,需要从半导体的PN结、载流子注入与扩散、以及工作区(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入手。
一、结构与基本概念
结构:NPN三极管由三层半导体构成——发射极(Emitter,N型)、基极(Base,P型,且很薄并且掺杂很轻)、集电极(Collector,N型)。三个电极对应三个引脚:E、B、C。
载流子:在NPN中主要载流子是电子(多数载流子由发射极提供),少数载流子是空穴(基极中的多数载流子)。
PN结:发射结(E-B)和集电结(B-C)分别是PN结,二者的偏置状态决定工作区。
二、导电的核心机制:注入—扩散—收集
发射结正向偏置(V_BE ≈ 0.6~0.7V,硅管)
当基极相对发射极为正(NPN),发射结被正向偏置。发射极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克服势垒,大量注入到基区。
基区很薄且掺杂很轻,这些注入的电子成为基区的少数载流子,它们在基区以扩散为主的方式向外运动。
基区中的扩散与少量复合
注入的电子在基区会有一部分与基区的空穴复合,但由于基区设计为很薄且掺杂少,复合损失较小。
大多数电子通过扩散到达基—集电结附近。
集电结反向偏置—电场收集
在放大工作点(正向放大区),基—集电结被反向偏置。该结处有强电场,这个电场会把到达结区的电子“扫”进集电极,从而形成集电电流。
结果是:通过发射极注入的电子,绝大多数经基区并被集电极收集,形成从发射极到集电极的主要电流;而基极只需要很小的电流来补偿基区复合的空穴,从而实现电流放大。
三、可用的宏观模型与重要参数
电流放大倍数(β):β = I_C / I_B,通常为几十到几百。它反映了基极电流与集电极电流的放大关系。
发射效率与传输因子:发射效率(γ)表示注入电子中来自发射极的比例,传输因子(α_T)表示注入电子中未复合被集电收集的比例;总体的共基电流放大系数 α ≈ γ·α_T,且 α ≈ 0.98~0.999。β 与 α 的关系为 β = α/(1−α)。
指数关系(近似):在放大区,Ic ≈ I_S · exp(V_BE / V_T),其中 I_S 为反向饱和电流,V_T 为热电压(室温约 25 mV)。这显示了V_BE对Ic的敏感度。
四、工作区简介
截止区:E-B 与 B-C 都反向偏置,发射注入很少,电流近似为零(仅有微小泄漏)。
放大(正向主动)区:E-B 正向偏置,B-C 反向偏置,放大作用明显,集电电流受基极电流控制。
饱和区:E-B 与 B-C 都正向偏置,基区积累大量载流子,集电极无法完全“收集”所有注入电子,器件处于饱和,电压降低但放大能力大幅下降(适合开关“导通”)。
五、能带与物理视角(简述)
从能带图看,发射结正向偏置降低了势垒,使电子从发射区注入到基区;基区到集电区的结反向偏置在结区形成下降的能带,使电子被“拉入”集电极。导电过程既包含扩散(浓度梯度驱动)也包含漂移(电场驱动),两者共同完成电荷输运。
六、常见影响因素与设计考量
基区越薄、掺杂越轻,复合越少,β 越大,但太薄会影响制造良率与耐压。
发射极掺杂高可以提高注入效率,但也影响结电容和频率特性。
温度升高会使 I_S 增大,导致 Ic 随温度剧增,需要热稳定性设计。
三极管的导电本质是通过发射极向基区注入多数载流子,这些载流子在基区扩散并被位于基—集电结处的电场扫入集电极,从而用较小的基极电流控制较大的集电流,形成电流放大。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