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难道这就是各大公司“重新思考工作方式”的结果?
——
文|杜晨 编辑|VickyXiao

图片来源:Coworker.org
除了报告之外,Coworker.org 还将所有调查期间采用的数据公开在了网站上,做成了一个可以查询的数据库。初探这个数据库,令硅星人感到非常惊讶的是:想要监控员工的各种行为和状态,可用的工具简直不能更多、更全面了。1)工作绩效/效率监控类: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地理位置监控、电话记录、社交媒体、员工私下活动监控等;
从网站来看,这家公司宣称其产品是“前线(非文职)员工必备的软件”,能够让员工沟通更流畅、有效率。但而实际上,Beekeeper 真正的核心卖点(至少对于买单的老板来说),在于它能够记录和分析员工阅读和回复老板消息速度。包括披萨速递品牌 Domino's、希尔顿酒店集团、伦敦希思罗机场等大客户都在员工的设备上强制安装并要求员工使用。公司的投资人包括瑞士一众公立和私营机构,以及三星风投部门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其实从产品名就能看出来:Beekeeper 养蜂人,不就是帮助老板更好地管理这群勤劳的小蜜蜂嘛。很多打着办公效率的旗号,实则为员工监控的此类软件,都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Coworker.org 这份报告因此将它们命名为"Little Tech"。不过正因为这些公司提供的产品定位非常精确,能够给雇主带来的效益十分清晰明白,此类公司在过去几年里(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有着非常不错的业绩表现。这个快速成长的行业,目前的供应商数量已经超过数千家,并且参与者不仅限于小公司,甚至连企业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汤森路透、甲骨文、IBM 等)、军工企业(FLIR、Thermoteknix 等)、数据掮客(Argyle、Gridwise、Stoovo 等),以及其它大科技公司(谷歌、亚马逊)都已经参与进来。特别是大公司,最典型的应该就是亚马逊了:疫情开始后,“香蕉厂”已经开发了至少8款办公效率/监控/辅助类软件和激励计划,对象主要为物流中心员工、送货车司机等非文职员工。当然除了这些疫情后推出的产品、技术和计划之外,在疫情之前,亚马逊也早就针对远程办公的文职员工(包括工程师)开发过监控工作绩效的技术。
数据库中统计的来自亚马逊的产品 图片来源:Coworker.org
报告指出,很多监工类软件在数据隐私操守上面是违背 GDPR 精神的。但由于这些软件的对象主要是体力劳动者、零工经济参与者等此类在疫情时代的求职市场上十分弱势的人士,他们为了能有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很大程度上只能被迫接受雇主强制他们使用的各种监工软件。报告还指出,这些公司本身擅长规避法律风险,它们的投资者也在倾力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它们的投资者,包括、VC、PE 和对冲基金,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将资本输送到这个尚未得到监管的行业。”结果就是,这些公司目前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监管压力。现如今,在方式员工被过度压榨以及个人隐私被侵犯的立法干预方面,主要的干预对象都是大科技公司。以美国2019年通过的算法责任法 (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 Act) 为例,这项法律只针对年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或拥有数据量超过1亿人的大公司。然而在监工类软件方面,有一家非常知名的数据掮客名为 Argyle,掌握了号称全美国超过八成的零工经济参与者的数据,为 Uber 等一****知名共享经济公司压榨其合同工的行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数据支持——然而该公司的年收入据估计只有不到3000万美元,不在受管制的范围以内。*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