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移动信号的传播原理和方式
北京123 | 2025-08-11 16:52:40    阅读:20   发布文章

移动通信的核心是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信息。了解移动信号的传播原理与常用传播方式,有助于理解网络覆盖、容量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

一、基本原理:电磁波与天线

电磁波是由天线发射的时间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携带调制后的数字或模拟信息。移动通信常用频段从几百兆赫(GSM)到数十 GHz(毫米波 5G)。

天线负责能量的辐射与接收,天线增益、极化与方向性直接影响覆盖范围与穿透能力。

频率决定传播特性:低频衰减小、穿透力强;高频带宽大但覆盖距离短、对障碍物敏感。

二、传播机制:直射、反射、绕射与散射

直射(直达):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视距(LOS)时信号主要沿直线路径传播,常见于开阔地带。

反射:信号碰到建筑物、地面产生反射,形成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

绕射:当信号遇到锋利障碍物(如楼角)时部分能量绕过障碍,进入阴影区。

散射:遇到小尺度不规则物体(树叶、粗糙表面)产生多向散射,造成能量分散。

三、传播损耗与信道效应

路径损耗:随距离增加,功率按一定规律衰减。自由空间中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在现实环境中更复杂。

阴影衰落:由大尺度障碍物(建筑群、山丘)引起的慢变化,通常以对数正态分布描述。

多径与小尺度衰落:多条带不同延迟和相位的路径叠加,产生瑞利或莱斯衰落,导致快速的幅度和相位波动。

多普勒效应:发射或接收端运动引起频率偏移,影响移动速度下的信号稳定性和同步。

四、信道模型与预测方法

经验模型:如Okumura-Hata、COST231、COST231-Hata 等,用于城市、郊区、乡村的覆盖预测与基站选址。

射线追踪:基于环境几何进行精确模拟,适合室内或复杂城市场景,但计算量大。

统计模型与仿真:用于评估系统性能、容量及抗干扰能力(包含小区布局与频谱复用策略)。

五、常见的传播方式与网络部署策略

宏基站覆盖:高塔或屋顶基站提供大范围覆盖,适合郊区与广域服务。

微/皮基站与小区化:密集城区采用小区化(微站、皮站、室内分布系统 DAS)提高容量与穿透能力。

复用与频谱分配:通过频率复用、TDD/FDD、OFDMA 等方式实现多用户共享频谱。

中继与放大器(Repeater/Relay):用于覆盖盲区或延伸室内覆盖。

移动中继与空基站(如无人机、气球):在紧急或高峰场景临时扩展覆盖。

六、抗衰落与提高传输质量的技术

多天线技术(MIMO):利用空间分集与空间复用提升可靠性和速率;大规模 MIMO 在 5G 中显著提高频谱效率。

波束赋形:将能量聚焦到用户方向,增加链路增益并减少干扰,尤其在毫米波频段重要。

分集(时间、频率、空间)与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根据信道条件调整速率与编码,提高链路鲁棒性。

信道均衡、误码纠正(FEC)、交织等数字处理减少多径与噪声影响。

七、频段与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毫米波与高频段提供大带宽但穿透差、衰落快,需用更多小区、波束赋形与高密度部署。

频谱共享、非正交多址(NOMA)等新技术提升频谱利用,但对信道估计与干扰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八、实际考虑:覆盖规划与切换

链路预算:结合发射功率、天线增益、路径损耗、接收灵敏度与噪声,计算可用覆盖范围。

小区规划与频率复用:在保证容量的同时控制同频干扰。

切换(Handover):在移动中保证会话连续性,需要基于信号强度、速率与干扰进行决策。

移动信号传播是电磁场、环境几何与无线系统设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传播机制(反射、绕射、多径)到系统层面的部署(宏/微基站、小区化、MIMO、波束赋形),每一环节都会影响覆盖、速率与可靠性。随着 5G 及未来 6G 的发展,频段上移、天线技术和智能网络管理将成为提升移动通信性能的关键手段。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分享电子元件知识!还是一家一站式电子元件供应商哟!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