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88芯光缆的束管分配通常采用内外两层结构,内层9根束管、外层15根束管(或内层10根、外层14根加2根备用),每根束管内包含12芯光纤,通过全色谱顺序区分纤芯与束管。以下是具体分配方式及关键要点:
一、束管结构与分配原则
内外两层设计
内层:9根束管(或10根),每根束管内含12芯光纤,共108芯(或120芯)。
外层:15根束管(或14根加2根备用),每根束管内含12芯光纤,共180芯(或168芯+24芯备用)。
总芯数:内层+外层=288芯,备用束管用于未来扩容或故障替换。
色谱顺序
纤芯色谱:每根束管内的12芯光纤按全色谱顺序排列,依次为:
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
束管色谱:内外层束管的颜色区分如下:
内层束管:从蓝色开始,按色谱顺序排列至第9根(或第10根)。
外层束管:从蓝色重新开始循环,排列至第15根(或第14根+2根备用)。
备用束管:通常采用与常规束管不同的颜色(如本色)或标记,以便识别。
二、具体分配步骤
确定光缆类型
确认光缆为层绞式结构(288芯光缆多为层绞式,中心有金属加强芯,外层绞合多根束管)。
区分单模与多模光纤(288芯光缆通常为单模,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开剥光缆外护套
使用专用工具(如光缆开剥刀)小心剥离外护套,露出内层结构。
注意保护内部束管和光纤,避免损伤。
分离内外层束管
根据设计,将内层和外层束管分开。内层束管通常靠近中心加强芯,外层束管环绕在外。
若光缆采用带状光纤(12芯为一带),则每带直接对应色谱顺序,无需单独分离束管。
标记束管与纤芯
使用标签或记号笔,按色谱顺序标记每根束管(如“内1-蓝”“外1-蓝”)。
对每根束管内的12芯光纤,同样按色谱顺序标记(如“内1-蓝-1”“内1-蓝-2”)。
连接与熔接
根据光纤配线架或设备端口要求,将对应色谱的纤芯接入熔接盘或适配器。
熔接时,确保纤芯色谱顺序一致,避免交叉或错接。
三、关键注意事项
端别识别
光缆两端通常有端别标志(如红色为A端,绿色为B端)。面向光缆,束管顺时针排列为A端,反之为B端。
熔接时需保持端别一致,确保信号传输方向正确。
备用纤芯处理
备用束管内的光纤可不立即熔接,但需妥善盘留并标记,以便未来扩容或故障修复。
备用纤芯的盘留半径应符合标准(通常≥30mm),避免弯曲损耗。
防护与固定
熔接完成后,使用热缩套管保护熔接点,并固定在熔接盘内。
束管和光纤需用扎带或胶带固定,防止松动或缠绕。
四、示例:288芯光缆分配表
五、总结
288芯光缆的束管分配需遵循内外两层结构和全色谱顺序,通过标记束管与纤芯确保连接准确性。实际操作中,需注意端别识别、备用纤芯处理及防护固定,以保障光缆传输性能与可靠性。若采用带状光纤,可直接按带区分线序,简化分配流程。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