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技术人必知:浪涌是什么?
jiweiauto | 2025-09-05 17:55:38    阅读:6   发布文章

一、什么是浪涌
浪涌(Surge,又称突波)是指短时间内出现在电源或信号线路上的瞬态过电压/过电流
  • 时间尺度:从纳秒到毫秒;
  • 幅值特征:峰值常超过稳态电压/电流 2 倍以上;
  • 波形特点:典型如 1.2/50 μs 电压波、8/20 μs 电流波。
浪涌的本质是一种“高能量、快上升沿”的脉冲,可能由雷电、电网切换、大型负载启停等因素引发。如果没有浪涌防护,这些瞬态能量会直接冲击设备元件,导致失效甚至系统停机。

二、浪涌的来源
  • 外部浪涌(约20%):主要来自雷电,如直击雷、电磁辐射、地电位反击等。
  • 内部浪涌(约80%):来自配电系统内部,如电机、压缩机、泵等负载的切换,电容投切,短路故障,机械触点开关等。
换句话说,浪涌不仅发生在雷雨天气,更伴随日常运行这意味着任何电气设备,尤其是工业仪表,几乎每天都在面临浪涌威胁。

三、浪涌对仪表设备的影响
仪表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常通过长电缆连接,且电子元件对过压极其敏感,因此浪涌危害尤为突出。
  1. 破坏性失效(硬损伤)
    1. 半导体器件击穿
    2. PCB走线烧蚀
    3. 接口保护件损坏 → 结果:设备彻底失效,停产风险大。
  2. 功能性干扰(软故障)
    1. MCU无故复位、程序死机
    2. 通讯错误、数据丢失
    3. 控制逻辑误动作 → 结果:过程控制出现异常,导致质量隐患或安全事故。
  3. 加速老化
    1. 防护器件(MOV、TVS)劣化,漏电流增加
    2. 电容、电机寿命缩短
    3. 测量精度下降 → 结果:设备寿命大幅缩短,维护成本增加。
因此,浪涌不仅造成直接损坏,还会带来隐蔽的长期风险。如果缺少有效防护,仪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无法保证。

四、为什么设备必须具备浪涌保护
  • 经济角度:一次浪涌可能烧毁数万元的模块或传感器,导致更大范围停机损失。
  • 安全角度:在化工、电力、交通等关键行业,浪涌干扰可能导致误报警、误动作,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 可靠性角度:浪涌防护显著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护频率,保障仪表长期在线稳定运行。
浪涌防护不是可选项,而是工业设备设计与选型的必备条件。

五、浪涌防护的工程方法
有效防护需遵循“分层、分级、分区”原则:逐级泄放能量、钳位电压,并结合滤波整形。
  1. 电源端口
  • 第一级(粗保护):气体放电管(GDT)、电源SPD,承受大电流冲击。
  • 第二级(中保护):压敏电阻(MOV)+ 共模/差模扼流圈,限制过压。
  • 第三级(精保护):TVS、RC网络和 EMI 滤波器,保护电源模块。
  1. 信号与通讯端口
  • 共模防护:放电管、共模扼流圈、Y电容。
  • 差模防护:低电容 TVS、小型 MOV、磁珠。
  • 屏蔽与接地:信号线屏蔽层正确接地,减少电磁感应。
  1. 设计要点
  • 防护器件靠近接口布置,走线短直;
  • 各级防护间保持阻抗隔离,避免干扰;
  • 定期检测并更换 MOV/TVS,防止器件老化失效。
六、标准与验证
  • IEC 61000-4-5 / GB/T 17626.5:浪涌抗扰度试验标准。
  • 模拟场景:雷击、电源切换、短路引起的浪涌。
  • 等级范围:0.5 kV ~ 6 kV,按环境和安装条件确定。
对仪表设备而言,必须通过电源端和 I/O 端浪涌试验,才能证明其现场可靠性。
七、结论
浪涌是工业系统中最普遍、最具破坏性的瞬态威胁之一。
对于仪表设备,它可能导致:
  • 立即失效 → 停机与维修
  • 功能异常 → 控制与数据出错
  • 寿命缩短 → 高昂维护成本
因此,在设计、制造和选型阶段就必须重视浪涌防护。 通过分级保护、标准化试验与运维管理,才能确保仪表在复杂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
如果您有设备选型、仪表替换方面的问题,欢迎联系我们哦!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