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浪涌
浪涌(Surge,又称突波)是指短时间内出现在电源或信号线路上的瞬态过电压/过电流。
浪涌的本质是一种“高能量、快上升沿”的脉冲,可能由雷电、电网切换、大型负载启停等因素引发。如果没有浪涌防护,这些瞬态能量会直接冲击设备元件,导致失效甚至系统停机。
二、浪涌的来源
换句话说,浪涌不仅发生在雷雨天气,更伴随日常运行。这意味着任何电气设备,尤其是工业仪表,几乎每天都在面临浪涌威胁。
三、浪涌对仪表设备的影响
仪表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常通过长电缆连接,且电子元件对过压极其敏感,因此浪涌危害尤为突出。
破坏性失效(硬损伤)
半导体器件击穿
PCB走线烧蚀
接口保护件损坏
→ 结果:设备彻底失效,停产风险大。
功能性干扰(软故障)
MCU无故复位、程序死机
通讯错误、数据丢失
控制逻辑误动作
→ 结果:过程控制出现异常,导致质量隐患或安全事故。
加速老化
防护器件(MOV、TVS)劣化,漏电流增加
电容、电机寿命缩短
测量精度下降
→ 结果:设备寿命大幅缩短,维护成本增加。
因此,浪涌不仅造成直接损坏,还会带来隐蔽的长期风险。如果缺少有效防护,仪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无法保证。
四、为什么设备必须具备浪涌保护
经济角度:一次浪涌可能烧毁数万元的模块或传感器,导致更大范围停机损失。
安全角度:在化工、电力、交通等关键行业,浪涌干扰可能导致误报警、误动作,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可靠性角度:浪涌防护显著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护频率,保障仪表长期在线稳定运行。
浪涌防护不是可选项,而是工业设备设计与选型的必备条件。
五、浪涌防护的工程方法
有效防护需遵循“分层、分级、分区”原则:逐级泄放能量、钳位电压,并结合滤波整形。
电源端口
第一级(粗保护):气体放电管(GDT)、电源SPD,承受大电流冲击。
第二级(中保护):压敏电阻(MOV)+ 共模/差模扼流圈,限制过压。
第三级(精保护):TVS、RC网络和 EMI 滤波器,保护电源模块。
信号与通讯端口
共模防护:放电管、共模扼流圈、Y电容。
差模防护:低电容 TVS、小型 MOV、磁珠。
屏蔽与接地:信号线屏蔽层正确接地,减少电磁感应。
设计要点
六、标准与验证
对仪表设备而言,必须通过电源端和 I/O 端浪涌试验,才能证明其现场可靠性。
七、结论
浪涌是工业系统中最普遍、最具破坏性的瞬态威胁之一。
对于仪表设备,它可能导致:
立即失效 → 停机与维修
功能异常 → 控制与数据出错
寿命缩短 → 高昂维护成本
因此,在设计、制造和选型阶段就必须重视浪涌防护。
通过分级保护、标准化试验与运维管理,才能确保仪表在复杂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
如果您有设备选型、仪表替换方面的问题,欢迎联系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