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三坐标测量仪高精度控制晶圆厚度0.3μm标准差
中图仪器 | 2025-09-29 17:19:16    阅读:12   发布文章

晶圆作为半导体芯片制造的核心基材,其厚度均匀性直接决定后续光刻、蚀刻等工序的精度,甚至影响最终芯片的良率与性能。行业标准明确要求晶圆厚度的标准差需严格控制在0.3μm级别,这一数值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后续光刻、蚀刻工艺的连锁反应。


传统接触式测量方式易划伤晶圆表面,且采样率低,难以覆盖全晶圆的厚度分布真相;其次是多场景适配能力不足,晶圆制造涵盖衬底制备、外延生长、薄膜沉积等多环节,不同环节的晶圆材质(如硅、碳化硅)、表面状态(如抛光面、镀膜面)差异显著,传统测量设备往往需反复校准,不仅延长生产周期,还可能因校准误差导致数据失真。


三坐标测量仪的半导体行业定制化方案

图片1.jpg

针对晶圆厚度测量的核心痛点,新一代三坐标测量仪(CMM)通过“硬件升级+软件优化+场景适配”的一体化设计,创新实现从单点检测到全域管控的跨越: 

1.光谱共焦传感器技术:  

非接触式测头以纳米级分辨率(可达0.01μm)采集厚度数据,避免表面损伤,适配硅、碳化硅、氮化镓等材料。  

2. 全域扫描策略:  

基于螺旋路径或网格化路径对晶圆进行全覆盖测量,单次扫描捕获数千个数据点,生成厚度分布云图。  

3. 实时动态补偿:  

集成温度、振动补偿算法,消除环境干扰,保证测量稳定性在±0.1μm内(符合ISO 10360标准)。

图片2.jpg

针对不同材质的晶圆,设备配备定制化测头:对于硅基晶圆,采用红宝石接触式测头,其高硬度特性可避免探头磨损;对于碳化硅等脆性晶圆及镀膜晶圆,则搭配激光非接触式测头,通过532nm波长的激光束,在不接触晶圆表面的情况下,实现每秒1000点的高速扫描,兼顾测量效率与表面保护。


三坐标测量仪应用场景:全环节适配满足制造需求

1、衬底制备环节:针对未加工的晶圆衬底,采用“多点网格扫描模式”,在晶圆表面均匀选取200个测量点,快速评估整体厚度均匀性,确保衬底厚度标准差控制在0.2μm以内;

2、外延生长环节:外延层厚度仅为1-10μm,设备切换至“局部高精度测量模式”,聚焦外延层与衬底的界面区域,通过激光干涉技术,精准测量外延层厚度,误差可控制在0.08μm以内;

3、薄膜沉积环节:对于表面镀有金属或介质薄膜的晶圆,采用“非接触式轮廓扫描”,避免薄膜划伤,同时软件可自动区分薄膜与晶圆基材的厚度,分别计算两者的标准差,满足多维度质量管控需求。

图片3.jpg

·测量效率:单晶圆全检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

·数据密度:采样点数量提升100倍,精准识别边缘/中心厚度差异;  

·过程控制:通过CPK(过程能力指数)分析,将厚度标准差从0.35μm降至0.25μm。  

测量数据直接对接MES系统,实时反馈至研磨、抛光工艺参数调整,形成制造闭环。


行业趋势:智能预判的升级方向

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应用及晶圆薄化趋势(如3D IC堆叠),厚度控制需求将向“更薄(<100μm)+更均匀”演进。这就要求测量设备需向“更高精度、更智能、更集成”方向发展。未来,三坐标测量仪产品将融入AI视觉识别技术,可自动识别晶圆表面的缺陷(如划痕、杂质),并关联厚度数据,分析缺陷与厚度均匀性的关联性,实现质量风险的提前预判;同时,将进一步优化设备体积,开发“紧凑型”测量单元,可直接嵌入晶圆生产线,实现“实时测量、实时调整”的闭环生产模式。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