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安科瑞源网荷储充 “五维联动”:零碳园区从概念到落地的核心引擎
电气灬打工仔 | 2025-10-24 17:30:26    阅读:9   发布文章

安科瑞 徐浩竣

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18706168062

一、零碳园区为何突然 “火了”?

政策风口: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文推进零碳园区建设,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到2027年底,培育建设的零碳园区内可再生电力消费(含绿证)占比要达30%以上,终端电气化率达50%以上。

现实需求:我国拥有超 8 万家产业园区,其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 70% 以上,成为碳减排的主战场。国家级开发区更是率先打响 “零碳攻坚战”,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价值逻辑:零碳园区不止于环保,更是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二、零碳园区到底是什么?

零碳园区并非简单的“零排放”,而是通过产业低碳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总量与吸收的自我平衡。根据《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T/CSTE0042-2022),其核心指标包括:

可再生能源占比: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90%,需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并建设微电网与储能系统以平抑发电波动性;

能效标准提升:终端用能设备需满足能效标准2级及以上,数据中心能效等级符合GB 40879中2级要求,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需达到产业政策2级指标;

绿色建筑覆盖: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不低于30%,且需按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持续改进,推广太阳能供暖、余热热泵等技术;

水资源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固废综合利用率均超 80%,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这些指标倒逼园区从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到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可以有效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零碳园区怎么建?

零碳园区的建设需构建“源网荷储”协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具体可分为以下路径:

能源结构优化

采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模式,例如在光照充足区域安装光伏板,风力资源优越地区建设风电场,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实现灵活调配,储能系统则像“缓冲水池”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

智能监控体系

通过“三级计量布点”实现能源全流程监测:发电侧安装高精度电表监测发电量,输电线路安装设损耗监测设备,用户端安装智能电表等设备进行新能源、低能耗改造,既保障用能安全,又为碳核算提供精准数据。

微电网与虚拟电厂融合

微电网实现园区内部电力自主调配,提高重要负荷可靠性;虚拟电厂则通过聚合分布式能源、储能和可控负荷,参与电力市场调峰调频。

源网荷储协同调度

源网荷储协同调度模型通过削峰填谷(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实时监测分析能源供需状况,科学安排发电计划,灵活调整电网运行方式,优化负荷分配。

绿电直供与市场交易

企业直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购电合同,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同时通过绿证交易平台购买环境价值凭证,提升品牌绿色竞争力。

循环经济与能效提升

推广工业余热回收、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零碳园区光储直柔系统,将光伏、储能输出的直流电直接供给照明、充电桩等设备,减少电能转换损耗,综合能效提升超 15%。这种 "让电直接用起来" 的思路,正在成为新建园区的标配。

四、零碳转型的“上海样本”

上海某研究院园区的改造堪称零碳园区建设的典范。该园区面临用电峰谷差价大重点设备供电不稳定充电桩运营效率低等痛点,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突破:

能源系统重构:建设150kW光伏电站、100kW/215kWh储能系统,配套39台电瓶车充电桩及59台汽车充电桩,形成“光储充”一体化系统;

智能调度优化:利用微电网管理平台实现削峰填谷(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结合上海分时电价政策(7-8月尖峰时段12:00-13:00),单月节省电费超5万元;

需求响应参与:作为虚拟电厂聚合资源,参与上海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通过调频调峰获取额外收益,年增收约80万元。

该案例印证了零碳园区的多重价值:不仅降低能源成本,更通过数据共享和跨系统协同,为科研提供第一手能源数据,实现“降本-增效-科研”的三重收益。

五、不同园区如何选择转型路径?

高耗能园区:先进行能效诊断,再推进节能改造。例如一些传统化工园区,通过对生产工艺的能效诊断,更换高耗能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先实现 "节能降碳" 再迈向 "零碳"。

新建园区:从设计阶段就融入 “双碳” 理念,直接布局微电网,聚合分散的光伏、储能资源参与电网调峰。

中小园区:从光伏 + 充电桩起步,通过自发自用降低用电成本。

未来展望:零碳园区的万亿市场机遇

随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等政策落地,地方政府正加速出台配套措施。无锡、安徽、四川、上海等地已发布零碳园区建设规范,明确补贴政策与税收优惠。预计到2025年,全国园区绿色改造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涉及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

零碳园区的建设不是终点,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对于园区管理者和企业而言,零碳园区不仅是政策合规要求,更是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通过绿色能源替代,企业可规避化石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参与碳交易和绿电市场,还能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