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虫情监测是如何实现对农田虫情的持续、准确监控的
物联小学生 | 2025-11-20 13:12:33    阅读:26   发布文章

【型号推荐:仁科虫情测报仪(KH-CQ),工业级品质,精准可靠】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一直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过去,农民大多依靠人工巡查来判断虫情,不仅效率低下,还常常错失合适的防治时机。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虫情监测技术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成为现代农业管理的得力助手。

600-400-虫情监测-仁科测控.jpg

一、传统困局:人工巡查的痛点

在虫情监测技术普及之前,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工进行虫情调查。这种方式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

效率低下:农技人员需要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肉眼观察、设置简易诱虫器等方式进行统计,一片规模较大的农田往往需要数人花费一整天时间才能完成初步调查,人力成本高且覆盖范围有限。

响应滞后:人工巡查通常间隔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无法实现连续监测。当发现虫害严重时,往往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错过了早期防控的关键窗口,导致防治成本增加,甚至可能造成减产。

数据粗略:依靠人工识别和计数,容易因经验差异产生误差,难以形成准确、可追溯的数据记录,不利于对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长期分析。

二、技术突破:虫情监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面对传统方式的局限,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虫情监测系统具备以下工作流程与技术优势:

自动诱捕:虫情监测设备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诱捕害虫,并采用光控技术,实现夜晚自动开启工作,白天自动关闭,节能高效。

高效灭虫:采用物理方式对捕获的害虫进行处理,能够保持虫体结构的完整性,为后续准确识别奠定基础。

高清成像:设备内置摄像头,可自动对捕获的虫体进行高清拍照。通过多层补光与自动对焦技术,有效克服夜间光线不足的挑战,保障获取清晰的虫体图像。

数据上传与智能识别:拍摄的图片通过4G或有线网络上传至云平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能够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并进行计数。系统数据库内置海量害虫模型,识别准确度高,并可自动生成虫情统计报告和变化趋势图。

及时预警:当系统监测到的害虫数量超过设定的安全阈值时,会自动通过多种方式向用户发出预警,提示及早采取防控措施。

三、虫情监测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力量

在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崖州区梅东村院士村长基地,大规模部署了虫情监测系统。超过50台设备覆盖了其主要种植区。系统投入使用后,虫情数据采集的效率相比传统人工方式提升了约90%。以往需要大量人员奔波数天的工作,现在通过平台几分钟内就能掌握全局情况。通过对稻飞虱、二化螟等主要害虫的自动识别与计数,其种类识别的准确率稳定在96%以上,为准确施药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该区域减少了约20%的盲目农药使用量。

在山东省鲜花蔬菜基地,虫情监测设备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白粉虱、蓟马等小型、易暴发的害虫,系统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在一次针对黄瓜温室的白粉虱监测中,系统捕捉到虫口密度的快速上升趋势,并及时向种植户发出了预警。农户根据预警信息,在虫害发生初期采取了准确的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成功避免了一次潜在的爆发性虫害,据估算,保住了该温室约15%的预期产量。

虫情监测技术,犹如为现代农业装上了一双敏锐的“智慧眼”。它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了对农田虫情的持续、准确监控,有效弥补了传统人工巡查的短板。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