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共模信号、差模信号及干扰抑制全解析
深圳比创达 | 2025-07-28 15:16:23    阅读:5   发布文章

在电气系统中,信号与干扰的传输形态直接影响设备性能。本文将系统解析共模信号与差模信号的特性、干扰产生机制及抑制方法,为电路设计与抗干扰优化提供参考。

 

一、共模信号与差模信号的基本定义

单相电源线通常包含火线(L)、零线(N)和地线(PE)三根导线,电压与电流的传输通过这些导线实现,根据传输路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

1、差模信号:以两根导线分别作为往返线路传输的信号。例如火线与零线之间的信号传输 —— 信号从火线流出,经零线返回,形成闭合回路,这种 “线对线” 的传输模式即为差模。

2、共模信号:以两根导线作为去路、地线作为返回路径传输的信号。例如火线和零线同时作为信号流出端,信号最终通过地线返回,这种 “线对地” 的传输模式即为共模。

1.共模信号.png简单来说,差模信号是 “两根线之间的往返信号”,共模信号是 “两根线共同对地的信号”。在实际电路中,有用信号(如数据传输信号、正常工作电流)多以差模形式存在,而干扰信号则可能同时包含共模和差模两种成分。

 

二、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的特性

任何电源或信号线路上的干扰,都可分解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干扰电流的流向、幅度及对电路的影响机制。

 

2.1 共模干扰:非对称干扰的特性

共模干扰是指在载流导体与参考地(如机壳、大地)之间存在的不希望有的电位差,属于非对称性干扰。其核心特性包括:

电流特征:干扰电流在两根导线上的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方向(相位)完全相同。例如火线和零线上的共模电流均从导线流向地线,或均从地线流向导线。

干扰强度:通常幅度大、频率高(主要集中在 1MHz 以上),且易通过导线向空间辐射,是电磁兼容(EMC)问题的主要来源。

间接危害为主:共模干扰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影响设备,但其一旦因电路不平衡转化为差模干扰,就会直接干扰有用信号(因有用信号为差模形式),造成信号失真、设备误动作等问题。

2.间接危害.png

 

2.2 差模干扰:对称干扰的特性

差模干扰是指在两根载流导体之间存在的不希望有的电位差,属于对称性干扰。其核心特性包括:

电流特征:干扰电流在两根导线上的大小相等、方向(相位)相反,与有用差模信号的传输模式一致。

干扰强度:通常幅度小、频率低,直接危害相对较弱,但可能通过走线缺陷转化为共模干扰。

转化风险:由于线路分布电容、电感不均匀,或信号回流路径异常(如未按预期路径返回),差模电流可能转化为共模电流,进而扩大干扰范围。

3.转化风险.png

三、共模干扰的产生原因与电流来源 

共模干扰的来源复杂,既包括外部环境的电磁耦合,也包括电路系统内部的电位差。理解其产生机制是抑制干扰的基础。

 

3.1 共模干扰的四大产生原因

1电网串入干扰

电网本身可能存在共模干扰电压(如其他设备的开关动作、电网负载突变),通过电源线传导至目标设备。

2、辐射感应干扰

雷电、设备电弧、电台信号、大功率辐射源等产生的交变磁场,会在信号线上感应出共模电压。由于地线 - 零线回路与地线 - 火线回路的面积、阻抗不同,感应电流大小存在差异,最终形成共模干扰。

3、接地电位差

不同接地点之间的电位差(如设备外壳接地与电源接地的电势不同)会直接驱动共模电流,这是系统级干扰的常见原因。

4、设备内部干扰

设备内部的高频电路(如开关电源、振荡器)可能通过电磁辐射或传导,对自身电源线产生共模干扰。

 

3.2 共模干扰电流的三大来源

共模干扰通常以电流形式存在,其产生可归纳为三类驱动因素:

1、电磁感应驱动

外界电磁场在电路所有导线上感应出等幅、同相的电压(相对于大地),该电压推动电流形成共模干扰。

2、地电位差驱动

电路两端器件的接地点电位不同(如设备输入端接地与输出端接地存在电势差),在电位差作用下产生共模电流。

3、导线与大地电位差驱动

若电路走线与大地之间存在电位差(如导线绝缘层漏电、静电积累),会直接在导线上形成共模电流。

 

四、共模干扰的危害与注意事项

共模干扰的危害不仅限于信号干扰,还可能影响设备的电磁辐射合规性及长期可靠性,需重点关注以下风险:

 

1电磁辐射超标

电路走线上的共模干扰电流会使导线成为 “天线”,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导致设备电磁辐射超过标准(如 CE、FCC 认证要求),干扰周边电子设备。

2、共模转差模的直接干扰

当电路存在不平衡(如两根导线的阻抗不一致、布局不对称)时,共模干扰电流会转化为差模干扰电流,直接叠加在有用信号上,造成信号失真、测量误差甚至设备失效。

3、差模干扰的二次辐射

转化后的差模干扰电流流过导线环路时,会使环路成为 “小环天线”,既向空间辐射磁场,也可能接收外界磁场,形成干扰的 “二次传播”。

4、低频共模干扰的特殊情况 

虽然共模干扰主要集中在 5MHz 以上,但当线路靠近强磁场辐射源(如开关电源、电机)时,即使频率较低(如几百 kHz),也可能感应出强烈的共模干扰。

 

五、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的抑制方法

针对共模和差模干扰的特性,需采用差异化的抑制策略。其中,滤波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辅以屏蔽、接地优化等手段可进一步提升抗干扰能力。

 

5.1 共模干扰的核心抑制手段:共模电感与共模电容

1共模电感:利用磁场抵消衰减干扰

共模电感是绕在同一磁芯上的两个同相绕组,其抑制共模干扰的原理是:

当共模干扰电流流经绕组时,因电流同向,磁芯中产生同向磁场,电感感抗增大(表现为高阻抗),从而衰减共模电流;

当正常差模电流(如有用信号)流经绕组时,因电流反向,磁芯中磁场相互抵消,感抗趋近于零,对有用信号无衰减作用。

典型应用:USB 接口的信号线上串联共模电感,可有效抑制传输过程中的共模干扰,同时保留差分信号的完整性(USB 信号为差分传输模式)。

4.典型应用.png

1、共模电容:旁路干扰电流

共模电容连接在导线与地之间,为共模干扰电流提供低阻抗通路,使其直接流入地而不进入电路。例如在电源输入端并联共模电容(X 电容、Y 电容),可将电网串入的共模干扰旁路至地线,避免干扰传导至后续电路。

 

5.共模电容.png


5.2 差模干扰的抑制:差模电容的应用

差模干扰的抑制以差模电容为主,其连接在两根导线之间(如火线与零线之间),原理是为差模干扰电流提供低阻抗回路,使其在干扰源附近被旁路,不流入敏感电路。例如电源回路中串联差模电感(或并联差模电容),可衰减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6.差模干扰.png


5.3 辅助抑制手段:屏蔽与接地优化

1线路屏蔽

对敏感信号线(如传感器信号线、数据传输线)采用屏蔽层包裹,屏蔽层建议双端接地,可阻断外界电磁场的感应路径,减少共模干扰的耦合。

2PCB 布局优化

在电路板(PCB)上大面积铺地,降低地线阻抗,减少不同接地点之间的电位差;要求回流路径尽可能短且低阻抗,避免因线路不平衡导致的共模 - 差模转化。

 

六、总结

共模信号与差模信号是电路中信号传输的两种基本形态,而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则是影响设备性能的主要电磁干扰来源。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电流流向与对称性:共模干扰为 “线对地” 的同向电流,差模干扰为 “线对线” 的反向电流。

共模干扰因幅度大、易辐射、可转化为差模干扰而危害更大,其来源包括电网传导、辐射感应、接地电位差及设备内部干扰。抑制共模干扰的关键是利用共模电感衰减干扰、共模电容旁路干扰,辅以屏蔽和接地优化;差模干扰则可通过差模电容直接抑制。

通过理解干扰的产生机制与特性,针对性选择滤波、屏蔽等手段,可有效降低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影响,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与电磁兼容性。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