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北京123 | 2025-10-28 16:03:56    阅读:26   发布文章

双极型晶体管(BJT)是电子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放大和开关功能。它通过电流来控制电流,是早期电子电路中重要的构件。

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双极型晶体管由三层半导体材料组成,每层掺杂类型交替排布,形成两个PN结。根据中间层类型不同,BJT分为两种类型:

NPN型晶体管:由一层P型半导体夹在两层N型半导体之间组成,结构为N-P-N。

PNP型晶体管:由一层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组成,结构为P-N-P。

双极型晶体管的三层分别称为:

发射极

发射极掺杂浓度最高,用于向基区注入载流子(电子或空穴),负责发射载流子进入基区。

基极

基极为中间层,掺杂浓度较低且非常薄,目的是引导载流子通过,同时控制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

集电极

集电极用于收集从基极穿过来的载流子,通常掺杂比发射极低,但面积较大以便有效散热。

双极型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双极型晶体管利用两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参与电流传导,因此称为“双极型”。

以NPN型晶体管为例,其基本工作过程如下:

发射结正向偏置

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PN结(发射结)加正向电压,使得发射极的多余电子注入基极区域。

基区的载流子扩散

基区非常薄且掺杂较轻,注入的电子在基区中扩散,其中大部分电子能越过基极-集电极结。

集电结反向偏置

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PN结(集电结)加反向电压,形成电场,促使电子从基极进入集电极。

电流放大效应

由于基极很薄且掺杂轻,只有极少数注入基区的电子与基极空穴复合,基极电流较小,而集电极电流主要由发射极注入的电子组成,因此小的基极电流控制了较大的集电极电流,实现了电流放大。

对PNP型晶体管,载流子类型相反,基极注入空穴,整体工作原理类似。

总结来说,双极型晶体管利用两个PN结和三层不同掺杂的半导体材料构成,通过发射极注入载流子,经基极扩散到集电极,实现电流的放大和控制。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是模拟电路和功率控制领域的重要核心器件。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分享电子元件知识!还是一家一站式电子元件供应商哟!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