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

1.2 键合压力小引发开路



1.3 键合丝塌丝引发短路失效
隔离放大器失效机理为:器件内部管脚31(+15 V)键合金丝与附近独石电容一端头搭接,造成+15 V电源跳过限流电阻,直接加在内部振荡器芯片的正电源,导致器件内部振荡器不能正常供电,产品功耗增大,隔离电压降低,最终导致器件无输出。
对失效器件管脚间V-I特性进行测试,结果为:E、B及E、C极间正、反向均呈开路,B、C极间呈二极管特性。
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E极外键合区及键合丝表面腐蚀严重,存在一层白色絮状、似松球状腐蚀产物;E极外键合区附近键合丝已熔断(如图12、13所示)。对E极外键合区附近进行能谱分析,发现除含有Al、Si、Fe、Ni等主元素外,还含有O、P等元素;对键合丝表面腐蚀物进行能谱分析,发现除有Al、Si、Fe、Ni等元素外,还有O、P、Cl等元素;对B极外键合区进行能谱分析,只有Ni元素。因此得出:失效器件由于密封不合格,导致使用过程中水汽进入器件内部,同时E极键合区残存P等腐蚀元素,使键合区及键合丝外表面形成腐蚀产物堆积,在电应力的作用下,进一步过流烧毁、熔断。
2.2 玻璃熔封料挤压外键合点开路失效
对器件管脚间V-I特性进行测试,发现1Cext端口(管脚14)与地间开路,而正常器件则呈低阻特性。




2.3 塑封器件分层造成内键合点脱键失效
采用化学方法启封失效器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器件内部部分与芯片基座相连的内键合丝已经脱落;多根内键合丝在芯片上的键合发生移位(如图22所示),说明键合与焊盘已经脱键。器件封装后,金丝球被塑封材料包裹,而塑封包封料与芯片间存在分层,芯片与塑封材料热涨系数差别较大,温度变化(如温度循环试验)将在塑封材料与芯片表面产生热机械剪切应力,加之键合点部位应力集中,造成部分键合点脱键失效。
3 预防措施-End-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