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依赖于高精度环境感知系统,而传统的摄像头、激光雷达(LiDAR)和普通毫米波雷达各有优缺点。摄像头受光照条件影响大,激光雷达成本高昂且难以适应恶劣天气,而传统毫米波雷达缺乏高度信息,难以精准识别静止物体。在这样的背景下,4D毫米波雷达凭借其全天候工作能力、高精度测距测速以及低成本优势,正成为自动驾驶感知层的关键补充,甚至有望在未来部分替代激光雷达。
4D毫米波雷达在传统雷达(距离、速度、方位角)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信息,形成距离、速度、方位角、高度的四维感知能力,使其在自动驾驶中具备独特优势:
(1)全天候稳定工作不受雨、雪、雾、强光等环境影响,弥补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短板。
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仍可精准探测目标。
可探测200米以上的目标,适用于高速公路场景。
速度测量精度达0.1km/h,能准确识别车辆、行人、自行车等动态物体。
传统毫米波雷达难以区分静止车辆和路牌,而4D雷达可识别低矮障碍物(如路缘石、减速带),减少误判。
相比激光雷达(数千美元级),4D毫米波雷达成本可控制在数百美元,更适合大规模商用。
在高速场景下,4D雷达可提前探测前方200米外的车辆,实现自适应巡航(ACC)和自动紧急制动(AEB)。
结合AI算法,可区分卡车、轿车、摩托车,优化跟车策略。
在无红绿灯路口,4D雷达可检测横向穿行的行人、自行车,避免“鬼探头”事故。
通过点云成像,识别静止障碍物(如施工锥桶、抛锚车辆),提升路径规划能力。
在狭窄停车场,4D雷达可精准识别车位线、立柱、低矮障碍物,提高自动泊车成功率。
对突然出现的行人或宠物做出快速反应,增强安全性。
与摄像头、激光雷达数据融合,弥补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
摄像头提供颜色和纹理信息(如交通灯、标志牌)。
激光雷达提供高精度3D建模。
4D毫米波雷达确保全天候稳定探测,减少漏检。
特斯拉:2023年新款Model 3/Y搭载高分辨率4D毫米波雷达,增强Autopilot的可靠性。
Waymo/Cruise:在Robotaxi中测试4D雷达,以降低对激光雷达的依赖。
华为、大疆、Arbe:推出车规级4D成像雷达,分辨率接近低端激光雷达。
分辨率仍低于激光雷达:目前4D雷达角分辨率约1°,而激光雷达可达0.1°,难以实现精细物体分类(如区分狗和小孩)。
数据处理复杂度高:4D雷达生成的点云数据量较大,需要高性能AI芯片实时处理。
标准化与法规:各国对毫米波频段(如77GHz、79GHz)的监管政策不同,影响全球部署。
目前,4D毫米波雷达尚不能完全取代激光雷达,但两者将长期共存:
L2+/L3级自动驾驶:4D雷达+摄像头方案可能成为主流,降低成本。
L4/L5级Robotaxi:仍需激光雷达+4D雷达+摄像头的多冗余感知方案。
未来演进方向:
更高分辨率(如192通道成像雷达)。
AI端侧加速(专用雷达处理芯片)。
V2X车路协同(与路侧4D雷达联动)。
4D毫米波雷达凭借其全天候性能、增强的静态物体识别能力和成本优势,正在成为L2~L4级自动驾驶的关键传感器。尽管目前仍存在分辨率、算力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它将在高阶智能驾驶、自动泊车、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等场景发挥更大作用,推动自动驾驶向更安全、更经济的方向发展。未来,4D毫米波雷达将与激光雷达、摄像头深度融合,共同构建更可靠的自动驾驶感知体系。
技术支持;19168989294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