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 SD NAND 的工业生产与研发测试中,焊接质量直接决定存储芯片能否稳定工作。LGA(Land Grid Array,焊盘网格阵列)作为 SD NAND 的主流封装形式,因无引脚、小尺寸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但也因焊盘隐藏在芯片底部,焊接难度高于传统 TSOP 封装,容易出现虚焊、假焊等问题。
一、LGA 封装 SD NAND 的焊接核心:理解 “无引脚” 的工艺特点
LGA 封装是 SD NAND 的主流选择(如米客方德 6×8mm LGA-8、9×12.5mm LGA-9 封装),其焊盘呈矩阵或双侧分布在芯片底部,与传统 TSOP 封装(带外伸引脚)相比,焊接时需重点解决 “焊锡浸润” 与 “散热控制” 两大问题:
焊盘特性:LGA 焊盘面积小(通常 0.5mm×0.5mm),且无引脚辅助定位,需精准控制焊锡量,避免少锡导致虚焊或多锡引发短路;
散热差异:LGA 封装基板为 PCB 材质,散热速度比金属框架的 TSOP 封装快 30%,若焊接温度或时间控制不当,易出现 “焊锡未完全融化” 或 “基板变形”;
检测难度:焊接后无法直观观察焊盘状态,需通过 X-Ray 或功能测试判断焊接质量,增加了工艺验证成本。
米客方德在 LGA 封装设计上做了针对性优化:其 LGA 焊盘采用 “镀金处理” 提升焊锡浸润性,同时将 GND 焊盘设计为 “梅花状”(非全铺铜),减缓焊接时的散热速度,从硬件层面降低焊接难度 —— 这也是其产品在工业批量生产中焊接良率达 99.5% 以上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LGA 封装 SD NAND 焊接全流程
(一)焊接前准备:物料处理与工具选型
物料烘烤:避免 “爆米花效应”
LGA 封装的 SD NAND 若存储不当(如暴露在湿度>60% 的环境中),内部易吸潮,焊接时高温会导致水汽膨胀,引发封装开裂(即 “爆米花效应”)。
烘烤参数:按 J-STD-020 标准,开封后未使用的物料需在 120℃±5℃下烘烤 8 小时;已焊接过但返工的芯片,需在 110℃±5℃下烘烤 4 小时;
米客方德建议:其散包装产品均附带湿度指示卡,若指示卡显示湿度>30%,必须重新烘烤,避免因物料问题导致焊接不良。
焊锡与钢网选择:匹配 LGA 焊盘特性
焊锡类型:优先选用无铅焊锡膏(如 SAC305,熔点 217℃),流动性好且抗氧化;若为高温场景(如工业设备),可选用高温无铅焊锡(熔点 227℃);
钢网参数:钢网厚度建议 0.12mm-0.15mm,开口尺寸为焊盘尺寸的 90%(如 0.5mm 焊盘对应 0.45mm 开口),避免焊锡过多导致桥连;米客方德官网提供各型号 SD NAND 的钢网开孔图纸,可直接下载复用,减少定制误差。
工具准备:
焊接设备:推荐使用热风枪(带温控与风速调节)或回流焊炉,不建议使用烙铁(易局部过热);
辅助工具:镊子(防静电)、显微镜(放大 10-20 倍观察焊盘)、X-Ray 检测仪(批量生产时验证焊接质量)。
(二)焊接参数设置:温度曲线是关键
以无铅焊锡(SAC305)焊接米客方德 LGA-8 封装(6×8mm)为例,回流焊炉温度曲线需分四阶段控制:
阶段 | 温度范围 | 时间 | 目的 |
预热阶段 | 室温→150℃±10℃ | 60-120s | 缓慢升温,避免温差过大导致芯片变形 |
恒温阶段 | 150℃-180℃ | 60-90s | 激活助焊剂,去除焊盘氧化层 |
回流阶段 | 180℃→245℃±5℃ | 30-60s | 焊锡完全融化,浸润焊盘(峰值温度≤260℃) |
冷却阶段 | 245℃→室温 | 60-120s | 缓慢冷却,确保焊点稳定 |
手工焊接(热风枪)参数:
温度:320℃-350℃(风速 3-4 级);
距离:风枪喷嘴与芯片表面保持 5-8mm,避免直接对准芯片中心;
时间:单次加热不超过 30 秒,若一次未成功,需冷却至室温后重新焊接(防止芯片过热损坏)。
米客方德技术文档强调:LGA 封装的焊接峰值温度不可超过 260℃,且在峰值温度下的停留时间≤10 秒,否则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器损坏 —— 这也是其产品在出厂前通过 260℃/10 秒耐温测试的原因。
(三)焊接后检查:两步验证焊接质量
外观检查:
用显微镜观察芯片四周,无明显偏移(偏移量≤0.1mm)、无焊锡溢出(避免短路);
芯片表面无变色、鼓包(排除过热损坏)。
功能测试:
上电检测:连接 MCU 后,通过 SD 命令(如 CMD0 复位、CMD2 读取 CID)判断芯片是否正常响应;
稳定性测试:连续读写 100 次数据(每次 100MB),无读写错误、无掉盘现象,说明焊接可靠。
三、常见焊接不良问题排查(附案例)
(一)问题 1:虚焊 —— 上电后芯片无响应
现象:SD NAND 上电后,MCU 无法识别设备(无 CMD 响应),用万用表测量焊盘与 PCB 之间的电阻,阻值>10Ω(正常应<1Ω)。
常见原因:
焊锡量不足(钢网开口过小或焊锡膏量少);
焊盘氧化(未做恒温阶段,助焊剂未激活);
峰值温度不足(焊锡未完全融化)。
排查案例:某工业设备厂商焊接SD NAND(LGA-8)时,出现 30% 虚焊率。经检查发现:
钢网开口仅为焊盘尺寸的 80%(0.4mm),焊锡量不足;
回流焊恒温阶段时间仅 40 秒,助焊剂未充分去除焊盘氧化层。
解决方案:
将钢网开口调整为焊盘尺寸的 90%(0.45mm);
延长恒温阶段时间至 70 秒;
返工虚焊芯片时,先用烙铁清理焊盘氧化层,再重新涂覆焊锡膏焊接,最终虚焊率降至 0.5% 以下。
(二)问题 2:假焊 —— 冷热循环后功能失效
现象:常温下测试正常,但经过 - 40℃~85℃冷热循环(10 次)后,芯片出现掉盘或读写错误。
常见原因:
焊接温度过高,导致焊锡与焊盘之间形成脆性合金层;
芯片与 PCB 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未选用适配的 PCB 材质)。
排查案例:某车载设备厂商使用米客方德 MKDV32GIL-STPB(LGA-9),在冷热循环测试中出现 15% 失效。分析发现:
回流焊峰值温度达 270℃(超规格 260℃上限),焊锡合金层脆化;
PCB 选用 FR-4 普通材质,与芯片基板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大(Δα>10ppm/℃)。
解决方案:
将峰值温度降至 245℃,停留时间 8 秒;
更换 PCB 为高 Tg 材质(Tg≥170℃),减少热膨胀差异;
米客方德提供的 “热循环兼容方案” 中,建议在芯片底部增加 0.1mm 厚的导热垫,缓冲温度变化带来的应力,最终失效率先降至 1% 以下。
(三)问题 3:短路 —— 焊接后芯片烧毁
现象:上电瞬间芯片发烫,MCU 报错 “电源过流”,断电后测量发现相邻焊盘短路(电阻接近 0Ω)。
常见原因:
焊锡量过多(钢网开口过大或焊锡膏涂抹过厚);
焊接时芯片偏移,导致相邻焊盘被焊锡连接。
排查案例:某智能设备厂商手工焊接SD NAND(LGA-8)时,出现 5% 芯片烧毁。检查发现:
钢网厚度 0.2mm(超推荐 0.15mm 上限),焊锡膏量过多;
手工放置芯片时无定位工装,偏移量达 0.2mm,导致 DAT0 与 DAT1 焊盘短路。
解决方案:
更换 0.12mm 厚钢网,减少焊锡量;
使用定制定位工装(米客方德可提供图纸),确保芯片偏移量≤0.1mm;
短路芯片返工前,用热风枪融化焊锡,用吸锡带清理多余焊锡,避免强行剥离导致 PCB 损坏。
四、米客方德 LGA 封装 SD NAND 的焊接适配优势
米客方德在 LGA 封装设计上的细节优化,从源头降低了焊接难度:
焊盘兼容性:9×12.5mm LGA 封装的同名焊盘(如 VDD、GND)可直接连接,兼容 6×8mm、6.6×8mm 等小尺寸封装,更换型号时无需重新设计钢网,降低批量生产的工艺调整成本;
散热优化:GND 焊盘 “梅花状” 设计(非全铺铜),减缓焊接时的散热速度,避免因局部降温过快导致焊锡未融化;
技术支持:提供 “焊接工艺包”,包含钢网图纸、回流焊曲线、定位工装图纸及参考例程,某 ODM 厂商反馈,使用该工艺包后,焊接良率从 85% 提升至 99.2%,返工成本降低 70%。
焊接质量是 SD NAND 稳定的 “第一道防线”
LGA 封装 SD NAND 的焊接不良,本质是 “工艺参数与封装特性不匹配” 的问题 —— 从物料烘烤到温度曲线,每一步都需精准控制。米客方德等厂商通过封装设计优化与工艺文档支持,为开发者提供了可复用的解决方案,而开发者只需理解 LGA 封装的 “无引脚” 特性,严格遵循焊接流程,就能有效规避虚焊、假焊等问题。
对于工业级项目而言,焊接质量不仅影响生产良率,更决定设备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 —— 一次成功的焊接,能为后续数年的稳定运行打下基础。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