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王老师5G移动通信技术入门课程·第一讲(转载)
grandision | 2025-11-11 15:23:48    阅读:80   发布文章

9c2b6e04ea63ff00a7dc7a3386498531-1

开场白

各位,今天咱们开个新坑,系统地聊聊5G这个东西。这个帖子会分三讲,把5G从里到外扒个底朝天。我自己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也有些年头了,见过不少设备,踩过不少坑,今天就把这些经验都掏出来跟大家分享。

先说明白,这不是那种学院派的理论课,也不是厂商的宣传材料。我会用最直白的话,把技术原理、部署难点、实际应用都给你讲透。你要是看完还云里雾里,那就是我没讲明白,欢迎随时拍砖。

今天第一讲的内容安排是这样的:先把5G的发展历程理一遍,让你知道为什么要搞5G;然后讲三大典型应用场景,这是5G的核心;接着聊聊关键性能指标,那些数字背后都有讲究;最后说说网络建设的实际挑战,这部分跟咱们日常接触最近。

废话不多说,开始上菜。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史

咱们先花点时间理理移动通信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段历史没意思,但相信我,了解这个过程,你才能真正明白5G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9a84c0c848127feb0e85f33c922bbb04从1G到4G的技术轨迹

1G时代:大哥大的江湖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出现了。那时候的手机叫大哥大,跟块砖头似的,揣兜里能把裤子坠下来。功能呢?就一个,打电话。而且通话质量还不咋地,经常劈里啪啦的杂音,跟收音机调台没调准似的。

但在那个年代,能拿着大哥大在街上走,那可是身份的象征。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段子,说有人背着假的大哥大模型上街装X,还真有人信。

技术上讲,1G用的是模拟信号,频率在800到900兆赫兹。模拟信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容易被干扰,保密性也差。你要是在那个年代搞个扫频器,说不定还能偷听别人电话。我以前认识个老师傅,他说当年在电信局工作,有时候线路串音,能听到隔壁频道的人聊天,那叫一个热闹。

2G时代:数字化革命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2G来了。这是个革命性的进步,最大的变化是从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咱们国内主要用的是GSM标准,频段在900兆和1800兆。

2G带来了什么?首先是通话质量大幅提升,基本没有那种滋滋啦啦的杂音了。其次是可以发短信了。别小看短信这功能,在那个年代,短信可是年轻人谈恋爱的主要工具。我记得当年用诺基亚手机,一条短信一毛钱,每个月话费账单上短信费能占一半。

后来又出了彩信、GPRS上网。虽然速度慢得要死,但毕竟能上网了。我记得用WAP上网,打开个网页能等好几分钟,流量费还贼贵,一兆要好几块钱。但那种感觉,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有个印象特别深的事,当年用手机上网查个东西,结果页面没加载完,流量就跑了十几兆,话费扣了几十块。那时候工资才一千多,心疼得要死。

3G时代:视频通话的尝试

2000年前后,3G开始商用。咱们国内搞了三个标准:移动的TD-SCDMA、联通的WCDMA、电信的CDMA2000。速度比2G快了不少,理论上能达到2Mbps。

3G最大的卖点是视频通话。运营商当年推这功能推得可卖力了,广告铺天盖地,说什么"让爱面对面"。但说实话,用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是流量贵,另一方面,视频通话也没大家想的那么刚需。我自己办了视频通话业务,一年下来也没用过几次。

不过3G有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手机上网真正成为可能。虽然速度还是慢,但起码能刷刷新闻、聊聊QQ了。智能手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普及的,iPhone、安卓机开始进入市场。移动互联网的萌芽,就是从3G时代开始的。

4G时代:移动互联网爆发

2013年底,4G牌照发放。这才是真正改变生活的一代技术。4G的下载速度能达到100Mbps,理论峰值甚至能到1Gbps。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手机上看高清视频、玩大型游戏,都不会卡。

4G带来了什么?抖音、快手、王者荣耀、直播、移动支付、外卖、打车……这些改变咱们生活的应用,哪个离得开4G?可以说,没有4G,就没有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繁荣。

我记得刚用上4G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从拖拉机换成了跑车。以前下载个几百兆的文件要等半天,4G时代几分钟就搞定。看视频也不用缓冲了,直接点开就能看。

但4G也有它的天花板。随着智能设备越来越多,4G的容量开始吃紧。你可能有过这种体验:在人多的地方,比如演唱会、体育场、地铁站,手机信号就会变得很差,发个朋友圈都费劲。我去年去看演唱会,现场几万人,手机基本就废了,想发个照片都发不出去。

而且4G主要还是解决"人"的需求,让人能更快地上网。但未来呢?物联网、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这些应用4G根本撑不起来。所以5G就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必须要有5G?

很多人会问,4G已经够快了,为什么还要搞5G?这个问题问得好。

5G不只是快那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三个维度的问题:

第一,更快的速度。虽然4G已经很快了,但对于一些新应用还是不够。比如8K视频、云游戏、VR/AR,这些应用需要的带宽远超4G能提供的。

第二,海量连接。现在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家里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电灯、门锁,甚至垃圾桶,都要联网。一个家庭可能有几十个联网设备,一个小区可能有上万个。4G网络撑不住这么多连接。

第三,低时延高可靠。自动驾驶、工业控制、远程医疗,这些应用对时延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4G的时延大概50毫秒,这对自动驾驶来说太慢了。车以100公里时速行驶,50毫秒能跑1.4米,这1.4米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所以5G不是4G的简单升级,而是为了满足未来十年的应用需求而设计的全新技术体系。

36b84fcaf3a5535d00879d1f5ccf92a5

第二部分:5G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

5G的设计围绕着三个核心场景展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每个顶点代表一种典型应用。理解了这三个场景,你就理解了5G的全部。

6e985e3aa8b9ce3e6c7b89b10d78c446

场景一:eMBB - 增强移动宽带

eMBB的全称是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说人话就是:更快的上网速度。

速度有多快?

4G的理论峰值速率是100Mbps,实际使用中可能就几十兆。5G的目标是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00Mbps到1Gbps。注意,这不是峰值,是体验速率,也就是你实际能感受到的速度。

1Gbps是什么概念?每秒1G的数据。下载一部10GB的高清电影,理论上10秒就能搞定。以前用4G可能要十几分钟,3G时代可能要一个多小时。

我去年在深圳参加过一次5G体验活动,现场测速,下载速度能跑到800多Mbps。那种感觉就像坐上了火箭。我当场下了个游戏,4个G,不到20秒就下完了。旁边体验的人都在惊叹。

应用场景有哪些?

最直观的就是高清视频。现在4K视频已经比较普及了,但8K还很少见。为什么?因为8K视频的码率太高,一部电影可能上百G,4G网络根本看不了。但5G可以。

还有VR和AR。这两个技术喊了好多年,一直没普及,最大的瓶颈就是网络。VR需要传输大量的3D画面数据,对带宽和时延要求都很高。4G做不到,5G可以。我体验过5G的VR游戏,画面流畅度比4G好太多,基本没有卡顿和延迟。

云游戏也是个大应用。游戏不用下载到本地,直接在云端运行,手机只负责显示画面和传输操作指令。这样的话,手机配置低点也无所谓,只要网速够快就行。我用过云游戏平台,在手机上玩《原神》这种大型游戏,效果还真不错。

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应用:高清视频会议。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办公,视频会议用得特别多。但4G网络下,多人视频会议经常卡顿、画面模糊。5G就没这个问题,几十人的视频会议都能保证高清流畅。

场景二:mMTC - 海量机器类通信

mMTC的全称是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海量机器类通信。说白了就是物联网。

连接数量有多大?

5G的目标是每平方公里支持100万个设备连接。什么概念?一平方公里是个边长一公里的正方形,相当于150个足球场那么大。在这个范围内,能有100万个设备同时在线。

100万个设备听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并不算多。咱们算笔账:

假设这一平方公里里有个居民小区,1000户人家。每户5口人,5000人。每人2个设备(手机+平板或手表),10,000个设备。

每户家里再算20个智能设备:智能灯泡10个、插座5个、空调2台、冰箱1台、洗衣机1台、门锁1个,20,000个设备。

小区里的公共设施:监控摄像头100个、路灯200个、烟雾报警器500个、水电气表3000个,再加3800个。

加起来:10,000 + 20,000 + 3,800 = 33,800个设备。

看起来离100万还远着呢对吧?但别忘了,这只是一个小区。一平方公里能装好几个这样的小区。而且我说的还是保守估计,实际上每户的智能设备只会更多。

我自己家现在就有三十多个智能设备。智能窗帘、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电视、音箱、体重秤、血压计、摄像头、门铃……数都数不过来。再过几年,每个房间都有十几个传感器、执行器,一个家庭上百个设备不算多。

这些设备有什么特点?

第一,速率要求不高。一个智能门锁,可能一天就传几KB的数据:"我被打开了"、"电池还剩30%"。一个温湿度传感器,可能每小时传一次数据,每次就几十字节。它们不需要很快的网速,200kbps就够了。

第二,数量巨大。前面算了,每平方公里可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设备。

第三,功耗要低。这些设备很多是电池供电的,比如烟雾报警器、温湿度传感器。你不可能每个月都去换电池吧?所以必须低功耗,最好能用个三五年甚至十年。

我以前装过一个无线门磁,用的是普通电池,结果半年就没电了。换了个低功耗的,用了两年多还有电。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差异。

第四,成本要低。如果一个智能插座要五百块钱,谁会买?所以模块成本必须压下来,最好几十块钱就能搞定。

5G在设计的时候,专门针对这些需求做了优化。比如有一种技术叫NB-IoT(窄带物联网),是5G体系下专门为低功耗物联网设计的。用NB-IoT的设备,功耗能做到4G的千分之一。什么概念?如果4G模块一年要换一次电池,NB-IoT模块十年都不用换。

应用场景有哪些?

智能家居是最直观的应用。你家的所有设备都联网,通过手机或语音就能控制。早上起床,窗帘自动打开,咖啡机开始工作,空调调到舒适温度。晚上回家,门锁识别你的指纹自动开门,灯光自动亮起,电视打开到你喜欢的频道。

我自己家就搞了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出门的时候,说一句"我走了",所有灯光自动关闭,空调关机,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安防系统启动。回家的时候,还没到门口,空调就自动打开了,进门就是凉爽的。这种体验真的回不去了。

智慧城市是更大的应用。城市里的所有基础设施都联网,实时监控、智能调度。

路灯不再只是照明,它可以监测空气质量、监控交通流量、提供WiFi热点,甚至还能给电动车充电。每个路灯都是一个智能终端,全市的路灯组成一个庞大的物联网。我在深圳看到过这样的路灯,确实很智能。

垃圾桶也能联网。当垃圾装满了,自动发送信号给环卫部门,环卫车就知道该去哪里收垃圾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定时巡查,既省人力又提高效率。

停车场的每个车位都有传感器,实时检测是否有车。你开车进停车场,系统直接告诉你哪里有空位,甚至可以导航过去。不用再一圈圈地找车位了。我最讨厌找车位,有时候转半天都找不到,这个功能真是解决了痛点。

智慧农业也很有前景。在农田里布满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虫害。一旦发现问题,自动灌溉、施肥、打药。农民坐在家里用手机就能管理几千亩地。我有个朋友搞农业,现在就在用这套系统,他说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智慧医疗更是救命的东西。老人身上戴个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糖。数据传到医院,一旦发现异常,医生立刻收到警报,可以及时干预。对慢性病患者来说,这简直是保命的神器。我爸有高血压,我给他买了个智能手环,确实放心多了。

场景三:URLLC -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URLLC的全称是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超可靠低时延通信。简单说就是:快、准、稳。

时延要多低?

5G的目标是端到端时延1毫秒。什么概念?人眨一次眼睛大约100毫秒,1毫秒是眨眼速度的百分之一。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米大约需要3毫秒,1毫秒声音只能传30厘米。

4G的时延大概50毫秒,已经很快了。但对某些应用来说,50毫秒还是太慢。

为什么要这么快?

最典型的就是自动驾驶。

一辆车以100公里时速行驶,每秒前进27.8米。如果网络时延是50毫秒,车在收到指令前已经走了1.4米。这1.4米可能就是撞与不撞的区别。

但如果时延是1毫秒,车只移动了2.78厘米,这点距离对刹车系统来说完全可以忽略。

我看过一个测试视频,用4G网络控制的模拟车,在紧急情况下刹车距离比5G多了1米多。别小看这1米,关键时刻能救命。

更关键的是,自动驾驶不是一辆车在跑,是一群车在路上互相协调。车A要变道,需要告诉车B"我要过来了";车B收到信息后要判断"我是让还是不让";同时车C和车D也在通信。这些信息的交换必须实时,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事故。

工业控制也是如此。

我去过一个汽车制造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在焊接车身。这个机械臂的动作精度要求到0.1毫米级别。如果控制信号延迟了几十毫秒,机械臂的位置就偏了,整个车身可能就废了。一台车的成本几十万,废一台就是几十万的损失。

所以工业控制对时延的要求极其苛刻,1毫秒已经是能接受的极限了。

远程手术更是如此。

医生在北京,病人在新疆,通过5G网络进行远程手术。医生操作手术机器人,机器人的手在病人体内做精细操作。医生的每个动作都要实时传到机器人上,不能有任何延迟。

我看过一个远程手术的纪录片,医生说最怕的就是网络延迟。他的手动了,机器人过了半秒才动,这期间病人的器官可能已经移动了位置,手术刀可能就切到不该切的地方。想想都后怕。

VR游戏也需要低时延。

你戴着VR头盔玩赛车游戏,方向盘一打,画面要立刻跟上。如果延迟超过20毫秒,你会感觉画面跟不上动作,产生眩晕感。这叫"晕动症",是VR行业最大的痛点。

我第一次玩VR的时候,用的是4G网络,玩了不到十分钟就晕了,难受了半天。后来用5G网络玩,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玩很久。

5G的低时延可以把延迟压到10毫秒以内,基本消除晕眩感,让VR体验质的飞跃。

可靠性要多高?

5G的目标是99.999%的可靠性。五个9,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十万次通信,最多只能失败一次。换算成时间,一年8760小时,允许的故障时间只有5.26分钟。

这个要求非常苛刻,但必须达到。因为一旦通信失败,可能就是人命。

自动驾驶的刹车指令,如果因为网络丢包没收到,后果不堪设想。工业控制的停机指令,如果没传达到,可能整条生产线都出事。远程手术的操作信号,如果断了,病人的命就没了。

怎么做到99.999%的可靠性?靠冗余。

通信链路有备份,主链路断了,备份链路立刻接上。基站有冗余,一个基站挂了,旁边的基站马上接管。数据有重传机制,发现丢包立刻重发。电源有双路供电,一路断电另一路顶上。

这些冗余设计都要花钱,所以5G的建设成本比4G高很多。但没办法,要保证可靠性,这些投入是必须的。

移动性支持

5G还有个指标是支持500公里/小时的通信。现在高铁最高350公里/小时,为什么要支持到500?

因为要为未来留余量。中国已经在测试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日本的磁悬浮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5G只能支持到350,那几年后新的高速交通工具出来了,5G就不够用了。

在高速移动场景下通信,难度很大。

第一是多普勒效应。你在高速上开车,听到对面来车的喇叭声,会发现音调先高后低。这是因为车辆的相对运动导致声波频率变化。电磁波也一样,你坐在500公里/小时的车上,基站发射的信号频率在你这里会产生偏移。

第二是频繁切换。高速移动意味着你会快速穿过一个个基站的覆盖范围。4G的基站覆盖半径可能是几公里,你以500公里/小时的速度,几十秒就穿过一个基站,要切换到下一个。

我坐高铁的时候经常遇到网络不稳定,就是因为切换的问题。5G通过优化切换算法,可以做到更快、更平滑的切换,理论上可以实现零中断。

第三部分:5G的关键性能指标详解

4c4f8b3c629d601f15960ea1f7c31bbd

前面讲了三大场景,现在咱们把具体的技术指标掰开了说清楚。很多人看到这些数字就头大,但其实每个数字背后都有物理规律和实际需求在支撑。

 

指标一:流量密度 - 每平方公里10TB/秒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抽象,咱们换个角度理解。

假设你在工体看球赛,工人体育场能坐六万人。这六万人里,至少有一半会在比赛的时候刷手机、发朋友圏、拍视频、看回放。按照5G的标准,每个人的体验速率要达到100Mbps到1Gbps之间,咱们取个中间值500Mbps。

那么三万人同时在线,需要多大的容量?

30,000人 × 500Mbps = 15,000,000Mbps = 15Tbps

工体的占地面积大约0.2平方公里,15Tbps除以0.2,单位面积的流量密度是75Tbps每平方公里。你看,这已经超过了5G标准定的10Tbps了。

但这里有个窍门。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时刻疯狂用网,有人在看,有人在发,有人在聊天,有人只是偶尔刷一下。通信里有个概念叫"忙时集中度",实际上同时在线并且全力跑流量的人,可能只有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真实需求可能是5Tbps左右。

但为什么标准要定到10Tbps?因为要留余量。你想,如果刚好够用,网络肯定会卡。留一倍的余量,才能保证体验流畅。

我去年去看演唱会,现场五万多人,4G网络基本就废了,想发个照片都发不出去。如果是5G网络,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再举个例子。深圳有个华强北商业区,方圆一平方公里,工作日白天人流量能到几十万。这些人不光刷手机,商户还要通过网络进货、收款、监控。加上遍地的共享单车、外卖小哥、快递员,他们的设备也都在联网。所有这些加起来,流量需求是海量的。

10TB/秒的流量密度,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场景设计的。日常使用当然用不到这么多,但有备无患。

指标二:连接密度 - 每平方公里100万设备

这个指标我前面提到过,现在展开讲讲。

每平方公里100万设备,听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是经过仔细计算的。

未来的城市,到处都是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路灯、井盖、垃圾桶、停车位、广告牌、充电桩……每一个都可能是个联网设备。再加上家庭里的各种智能家居,商业场所的各种设备,100万这个数字其实不算多。

而且这些设备的通信特点跟手机完全不同。手机需要高速率,但连接时间相对短。物联网设备速率低,但需要长期在线,随时可能有数据传输。

这对网络的连接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G做不到这一点,4G的连接数上限大概是每平方公里十万级别,已经很吃力了。5G把这个数字提升了十倍,这才是真正的"万物互联"。

我有个朋友做智慧城市项目,他说现在最大的瓶颈就是网络连接能力。一个中等城市要部署几百万个传感器,4G网络根本承受不了。等5G大规模部署了,这个瓶颈就解决了。

指标三:端到端时延 - 1毫秒

时延这个东西,普通用户感知不强,但在某些场景下是生死攸关的。

1毫秒是什么概念?我前面讲过,这里再强调一下。

从发出指令到设备收到指令,整个过程不能超过1毫秒。这包括了信号的传输时间、处理时间、转发时间等等。

达到这个指标很难。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20万公里,1毫秒能传200公里。但实际上,信号要经过很多环节:从手机发出,到基站,到核心网,再到目标设备,每个环节都有处理时间。

5G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降低时延:

一是边缘计算。把计算节点下沉到网络边缘,数据不用传到远端的云端数据中心,在本地就能处理,大大降低了时延。

二是网络切片。为不同的业务分配专用的网络资源,避免相互干扰和拥塞。

三是优化协议。简化通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握手和确认。

我参观过一个5G实验室,他们做自动驾驶的测试。模拟车辆在高速行驶,突然前方出现障碍物,系统要立即刹车。用4G网络,从检测到障碍物到刹车指令到达,平均时延50毫秒。用5G网络,时延降到了5毫秒以内。虽然还没达到1毫秒的理想状态,但已经是质的飞跃了。

b660bdd98132582a9c5d3b1aee668701

指标四:可靠性 - 99.999%

五个9的可靠性,前面也提到过,这里说说怎么实现。

首先是链路冗余。每个通信链路都有备份,主链路出问题了,备份链路立刻接管,切换时间不超过50毫秒,用户基本无感知。

其次是设备冗余。关键的网络设备都是双机热备,一台故障了,另一台立刻顶上。核心机房都有双路电源,一路断电了,另一路继续供电。

再次是数据冗余。重要的数据会存多份,分散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即使某个服务器挂了,数据也不会丢失。

最后是故障自愈。网络有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检测各种异常。一旦发现问题,自动切换路由,重新分配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故障影响。

我以前在运营商干过,深知保证可靠性有多难。一个小小的配置错误,可能导致大面积网络瘫痪。一次设备故障,可能影响几万用户。所以运营商对可靠性极其重视,各种冗余措施都要做到位。

99.999%的可靠性,意味着一年只能有5分钟的故障时间。这个要求真的很高,但对于关键业务来说,这是必须达到的。

指标五:移动性 - 500公里/小时

这个指标我前面讲过原理,这里说说实现难度。

在高速移动场景下通信,有两大难点:

一是多普勒频移。车辆高速移动,导致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发生偏移。5G的算法要能实时补偿这个偏移,否则通信就会出错。

二是频繁切换。高速移动意味着快速穿过一个个基站的覆盖范围,需要频繁切换。切换过程要做到无缝,不能掉线,不能丢包。

5G通过X2接口(基站之间的直连接口)来实现快速切换。当你从基站A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基站B时,A和B之间会提前协商,把你的通信会话平滑地转移过去。理论上可以做到零中断。

我坐高铁的时候测试过,用4G网络打语音电话,穿隧道或者经过某些区域,会有明显的断续。用5G网络就好多了,基本听不出切换的痕迹。

当然,现实中要达到理想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覆盖、设备性能、算法优化,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位才行。

指标六:能效和频谱效率

这两个指标比较专业,但也很重要。

能效是指每传输1比特数据消耗的能量。5G要求比4G降低100倍。为什么?因为物联网设备太多了,如果每个设备的功耗都很高,电池根本撑不住。

一个智能门锁,如果功耗跟手机一样,可能一周就要换次电池,谁受得了?所以必须低功耗。5G通过优化调制方式、降低传输功率、采用间歇性通信等手段,把功耗降下来。

有个技术叫NB-IoT(窄带物联网),是5G体系下专门为低功耗物联网设计的。用NB-IoT的设备,电池可以用5-10年,这才是真正实用的物联网。

我家装的智能门锁用的就是NB-IoT技术,两年多了还没换过电池,确实省心。

频谱效率是指单位频谱资源能传输多少数据。这个指标提升比较难,因为受制于香农定律(信息论的基础定律)。5G通过大规模MIMO、高阶调制(256QAM甚至更高)等技术,把频谱效率又提升了一截,但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

未来要想继续提升,可能要靠更高的频段,或者更激进的技术突破。

第四部分:5G网络建设的实际挑战

讲了那么多技术指标和应用场景,现在该说说最实际的问题了:怎么把5G建起来?

很多人以为5G建设就是把4G基站拆了,换成5G基站。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真实的部署过程复杂得多,也现实得多。

挑战一:从4G到5G的平滑演进

运营商不可能一夜之间把全国的4G网络都拆了换5G,那得多少钱?而且4G用户还是大多数,你把4G网络拆了,他们用什么?

所以5G的部署必须跟4G共存,而且要平滑演进。这就产生了两种组网方式:NSA(非独立组网)和SA(独立组网)。

NSA是什么意思?就是5G的无线部分(基站)是新的,但核心网还用4G的。就像你买了辆新车,但还走老路。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建设快、成本低,可以利用现有的4G核心网资源。

但NSA有个致命缺点:很多5G的新特性用不了。比如低时延、网络切片、边缘计算这些,都需要5G核心网的支持。NSA只是速度快了,但本质还是4G的架构。

我用过NSA的5G网络,速度确实快,下载能跑到几百兆。但时延还是跟4G差不多,玩游戏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延迟。

SA是真正的5G,从无线到核心网全部是新的。这才能发挥5G的全部能力。但SA的问题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

所以实际部署中,运营商采取的策略是:先建NSA,快速铺开覆盖;然后逐步升级到SA,释放5G的完整能力。

中国的三大运营商现在基本都完成了SA的部署,但很多国家还停留在NSA阶段。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5G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挑战二:BBU集中化部署

BBU是什么?Base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负责信号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核心功能。

传统的基站,BBU和RRU(射频单元)是一体的,就在基站铁塔下面的机柜里。但5G时代,BBU可以集中部署,甚至可以放到云上。

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前面说了,5G需要多站协作。比如大规模MIMO需要多个基站之间交换信息,来实现波束的协调。如果BBU都分散在各个基站,协同起来很困难。把BBU集中起来,协同就方便多了。

第二,资源利用率更高。不同基站的忙闲时间不一样,早上居民区忙、商业区闲,晚上反过来。如果BBU集中管理,就可以动态调配资源,忙的地方多分配点,闲的地方少分配点。

第三,维护方便。BBU集中在机房里,出了问题维护人员不用爬铁塔,在机房里就能处理。

我以前干过基站维护,深知爬铁塔有多辛苦。夏天铁塔上温度能到五六十度,冬天冻得手都伸不出来。如果能在机房里解决问题,那真是太幸福了。

但BBU集中化也带来新问题:BBU到RRU之间需要光纤连接,而且对光纤的带宽和时延要求很高。这就涉及到传输网的扩容。

挑战三:传输网的瓶颈

5G基站的吞吐量是4G的十倍以上,但如果传输网跟不上,再快的基站也没用。就像高速公路出口只有一车道,再多的车也要排队。

很多地方的传输网还是为4G设计的,比如一个基站用一条千兆光纤。但5G基站可能需要10G甚至更高的带宽。

怎么办?重新拉光纤?成本太高了。

解决方案有几个:

第一,波分复用。一条光纤可以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相当于在一条光缆上跑多条虚拟光纤。通过WDM(波分复用)技术,千兆光纤可以扩展到10G甚至100G。

第二,光模块升级。把光模块从千兆升级到万兆,不用换光纤,只换两头的设备就行。

第三,微波回传。在一些光纤部署困难的地方,比如山区、海岛,可以用微波链路回传数据。5G时代的微波技术已经很成熟,可以跑到几个Gbps。

我参与过一个海岛的5G建设项目,因为拉光纤成本太高,就用了微波回传。效果还不错,速度能跑到3Gbps,基本满足需求。

但这些方案都要花钱。所以5G的建设成本里,传输网占了很大一块。

挑战四:电费吃不消

这个问题很实际,但经常被忽略。

5G基站的功耗是4G的2-3倍。一个5G宏基站,功耗可能达到3-5千瓦。如果一个城市有一万个5G基站,一年的电费就是个天文数字。

我算过一笔账:一个5G基站功耗4千瓦,一天24小时不停,一天就是96度电。按工业用电1块钱一度算,一天电费96块,一年就是35,000块。一万个基站就是3.5亿。

运营商算过账,5G网络的运营成本里,电费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还不算设备折旧、维护人员工资、机房租金等等。

所以运营商也在想办法省电。

一个办法是基站休眠。深夜的时候用户少,可以让一部分基站进入休眠模式,降低功耗。等早上用户多了再唤醒。

我住的小区基站就是这样,晚上12点到早上6点,5G基站会休眠,只保留4G。对用户影响不大,因为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在睡觉,不怎么用网。

另一个办法是用新型功放。功放是基站里最耗电的部分,新一代的GaN(氮化镓)功放比传统的LDMOS功放效率高很多,能省不少电。

还有就是用新能源。在一些偏远地区,拉电网不划算,可以用太阳能板+蓄电池给基站供电。这在西部地区、海岛上已经有应用了。

但归根结底,5G的电费负担还是很重。这也是为什么5G建设进度没有当初预期的那么快,运营商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挑战五:频谱资源的博弈

前面说了,5G用的频段比4G高,主要在3.5GHz和4.9GHz附近。但这些频段原本是有其他用途的,比如军用、卫星通信等。

要把这些频段腾出来给5G用,涉及到复杂的频谱重耕。什么叫重耕?就是原来用这个频段的人不用了,或者换到别的频段去。

这个过程很麻烦。比如某个频段原来是军队用的,现在要给5G,军队得先迁移到别的频段,这需要协调、补偿、技术改造,一系列流程走下来可能要好几年。

而且不同国家的频谱划分还不一样。中国用3.5GHz,美国用的是毫米波(28GHz),欧洲又不一样。这导致设备厂商要针对不同市场开发不同版本的产品,增加了成本和复杂度。

我有个朋友在华为做5G设备研发,他说最头疼的就是适配不同国家的频段要求。同一款基站,要开发十几个版本,每个版本的天线、功放、滤波器都不一样。成本和工作量都大大增加。

所以5G的全球推广,频谱协调是个大问题。

挑战六:大规模MIMO技术的部署

前面提到过MIMO技术,这里展开讲讲部署上的挑战。

MIMO的全称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说人话就是:用多根天线同时发射和接收信号,来提高通信质量和速率。

这个概念不复杂,但实现起来很难。

首先是天线数量。5G基站的天线数量可以达到64根、128根甚至更多。这么多天线怎么安装?怎么布线?怎么调试?都是问题。

我见过一个5G基站的天线阵列,密密麻麻的,看着就头皮发麻。每根天线都要单独连线、单独校准,工作量巨大。

其次是波束赋形。多根天线要形成指向特定方向的波束,需要精确控制每根天线的相位和幅度。这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计算。

5G基站配备的处理器性能要比4G强得多,就是为了支撑这些计算。但即使这样,要实时处理几十个波束、服务几十个用户,计算压力还是很大。

再次是3D波束赋形。传统天线只能控制水平方向的波束,5G要同时控制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这需要天线阵列是个平面,而不是一排。

平面阵列的安装和调试比线性阵列难多了。而且平面阵列的尺寸更大、重量更重,对铁塔的承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老旧的铁塔承受不了5G天线的重量,需要加固甚至重建。

我参与过几个5G基站的建设,发现铁塔加固是个很大的工程。有的铁塔建了十几年了,结构老化,加固起来很麻烦。有的干脆重建,成本就更高了。

最后是干扰管理。这么多天线同时工作,相互之间的干扰怎么控制?跟相邻基站的天线怎么协调?这都需要精细的算法和实时的调整。

5G引入了很多智能化的干扰管理技术,比如自适应波束赋形、智能功率控制等。但实际部署中,要把这些技术调到最优,需要大量的测试和优化工作。

我认识个做网优的工程师,他说5G网优比4G难多了。4G可能调几个参数就行,5G要调几十个参数,而且参数之间相互关联,调一个参数可能影响到其他好几个。没有几个月的经验,根本搞不定。

挑战七:软件定义网络的应用

前面提到过SDN和NFV,这是5G网络架构的重要创新,但部署起来也有挑战。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是软件定义网络,把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通过软件来灵活控制网络行为。

传统网络里,每台路由器、交换机都有自己的控制逻辑,要修改网络配置,得逐台设备去改,既麻烦又容易出错。

SDN把控制逻辑集中到一个控制器上,所有设备都听控制器的指挥。要修改配置,只需要在控制器上操作,几秒钟就能下发到所有设备。

这种架构灵活性很高,特别适合5G的网络切片应用。不同的业务需要不同的网络特性,通过SDN可以快速创建、修改、删除网络切片,满足各种需求。

但SDN也有问题。首先是控制器成了单点故障,控制器挂了,整个网络就瘫了。所以必须有冗余,通常是部署多个控制器互为备份。

其次是安全性。控制器掌控整个网络,如果被黑客攻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控制器的安全防护必须做到极致。

我听说过一个案例,某个SDN网络的控制器被黑客入侵了,黑客修改了路由策略,把所有流量都导向了一个假的DNS服务器,用户访问任何网站都被劫持到钓鱼网站。虽然很快就发现并处理了,但已经造成了很大影响。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是网络功能虚拟化,把原来需要专用硬件实现的网络功能,用软件在通用服务器上实现。

比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深度包检测设备,原来都是专用的硬件盒子,又贵又不灵活。NFV把这些功能虚拟化,运行在通用的x86服务器上,成本大大降低,扩展也方便。

我参观过一个NFV部署的机房,几十台服务器,运行着几百个虚拟网元。如果是用传统硬件,得摆满整个机房,而且每次扩容都要采购新设备。现在只需要加几台服务器,或者升级软件,就能实现扩容,方便多了。

但NFV也有挑战。虚拟化会带来性能损耗,虽然现在的虚拟化技术已经很成熟,损耗可以控制在10%以内,但对于一些性能敏感的网元,还是个问题。

而且虚拟化的管理也很复杂。几百个虚拟网元,怎么调度?怎么监控?怎么升级?都需要专门的管理系统。

我认识个做NFV的工程师,他说最头疼的就是故障定位。传统硬件设备,出了问题很好查,灯不亮了就是硬件坏了。虚拟化的网元,出了问题可能是软件bug,可能是底层服务器问题,可能是网络问题,排查起来很麻烦。

不过总的来说,SDN和NFV是5G网络的重要方向,虽然现在还有些问题,但随着技术成熟,会越来越好用。

第五部分:课后总结

Is 5G Technology Dangerous? - Pros and Cons of 5G Network

好,第一讲的内容基本就是这些。咱们回顾一下要点:

移动通信的演进 从1G的大哥大到5G的万物互联,每一代都解决了新的问题。1G能打电话,2G能发短信,3G能视频通话,4G能高速上网,5G要实现万物互联。这不是简单的速度提升,而是应用场景的全面扩展。

5G的三大场景 eMBB(增强移动宽带)让手机上网更快,支持高清视频、VR/AR、云游戏。mMTC(海量机器通信)支持物联网,每平方公里100万设备连接。URLLC(低时延高可靠)支持自动驾驶、工业控制、远程医疗,时延1毫秒、可靠性99.999%。

关键性能指标 流量密度每平方公里10TB/秒,连接密度每平方公里100万设备,端到端时延1毫秒,移动性支持500公里/小时,能效比4G提升100倍。每个数字背后都有物理规律和实际需求在支撑。

网络建设挑战 从4G到5G的平滑演进,NSA和SA并存。BBU集中化与云化,提升协同能力。传输网扩容,解决带宽瓶颈。电费成本高企,需要节能方案。频谱资源紧张,重耕难度大。大规模MIMO技术部署复杂。SDN和NFV带来灵活性,也带来新的管理挑战。

这些技术细节和实际问题,决定了5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理解了这些,你就能判断那些关于5G的新闻报道哪些是实锤、哪些是忽悠。

下一讲,咱们会继续深入,讲讲5G的无线关键技术,包括信道编码、调制方式、频谱管理等更底层的东西。还会详细讲讲MIMO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这是5G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如果你对今天的内容有疑问,或者想深入了解某个技术点,欢迎留言讨论。记住,学技术不要怕问,问题越多说明思考得越深入。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咱们下次见。记得把这个帖子收藏起来,慢慢消化。5G是个大课题,一次讲不完,咱们慢慢来。

原创文章,作者:自动驾驶王老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y-iot.com.cn/jssf/1051.html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