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智慧城市:从“钢筋水泥”到“可思考的生命体”
myzr3 | 2025-11-13 12:01:04    阅读:68   发布文章

在鹤壁市的晚高峰,兴鹤大街的车流穿梭不息,而红绿灯不再机械计时,却能根据实时车流动态调整配时,让市民王宏的通勤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这一悄然发生的“静默革命”,揭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层逻辑——城市正从钢筋水泥的物理空间,进化成可感知、能思考、有温度的数字生命体。


城市智能中枢:智慧城市的“数字大脑”


智慧城市的建设已从单点技术应用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2025年10月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智慧城市 城市智能中枢参考架构》(GB/T 45402-2025)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关键框架。


该标准明确了城市智能中枢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作用,规定了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能力支撑等多方面要求。


城市智能中枢通过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和服务能力,构建起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及应用层的多层次体系,为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感知网络:城市的“末梢神经”


智慧城市的感知能力依赖于遍布城市各处的物联网设备。鹤壁市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物联感知体系,全市9000多根智慧合杆如城市的“末梢神经”,集成显示屏、摄像头、雷达等多元设备。


这些智慧合杆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城市感知网络的锚点。它们实时采集人、车、物、环境等多维数据,逐步替代传统路灯、监控和通信杆塔,织就一张覆盖主城区的智慧感知网络。


数据驱动:从“一屏观全城”到“一网治全城”


在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巨屏上实时呈现着无人机巡航画面、交通流量统计、突发事件预警——众多城市体征数据被实时感知、分析和用于精准调度。


该中心汇集全市各端口数据,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构建 “感知—监测—研判—预警—处置—评估” 智慧城市治理体系,让城市治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目前,武汉市城运平台已集成全市297架无人机感知能力,实时接入十大类事件来源,归集1500余项城市体征指标,打通14个市直部门专业指挥系统。


AI赋能:智慧政务的“温度体验”


在鹤壁市,智能技术正让政务服务变得更加亲民。市民李超然通过手机登录“鹤立办”APP,在新上线的“DeepSeekAI助手”栏目输入不动产登记咨询需求,短短几秒,材料清单、办理地址、咨询电话等信息精准呈现。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鹤壁智算中心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该系统已构建242个高频事项知识库和119个常见问题库,通过持续学习训练,不断提升政策解读准确性。


从半小时排队到30秒应答,从被动咨询到主动服务,智慧政务的每一次进化,都在真切丈量着民生幸福的温度。


---


武汉城运中心整合297架无人机和1500项城市体征指标,鹤壁红绿灯学会“察言观色”,龙华区用数字孪生预判隐患。这些分散的实践正通过国家标准串联成有机整体,标志着城市正从治理到“智理” 的深刻变革。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