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ADC选型
Shenlun | 2025-10-24 14:28:30    阅读:117   发布文章

1. ADC选型

ADC(模数转换器)的硬件设计选型是决定信号采集系统性能的核心环节,需围绕应用需求、核心参数、系统兼容性和实际工程约束(成本、功耗、环境)展开,避免 唯参数论过度设计

a. 选型流程

b. 关键参数解析

c. 场景化选型策略

d. 常见误区

1.1. ADC选型流程:从需求到确定

ADC选型不是直接筛选型号,而是先明确系统需要什么,再匹配“ADC能提供什么,最终验证外围能否支撑。建议遵循以下5步流程:

1.1.1. 明确应用场景与核心目标

先定义采集系统的核心诉求,例如:

信号类型:直流/低频信号(如温度、压力)、高频动态信号(如射频、电力谐波)、小信号(如生物电、传感器输出);

性能优先级:精度优先(如医疗设备)、速度优先(如通信基站)、低功耗优先(如可穿戴设备)、抗干扰优先(如工业现场);

环境约束:工作温度(商业级0~70℃/工业级-40~85℃/汽车级-40~125℃)、供电电压(3.3V/5V/宽压)、空间限制(封装大小)

1.1.2. 筛选ADC架构

不同架构的ADC对应不同的速度-精度-功耗权衡,是选型的第一道门槛。常见架构的适用场景如1下:

表1  ADC架构类型介绍

ADC架构类型

特点

分辨率范围

采样率范围

应用场景

备注

SAR型

精度高、功耗低、无延迟,适合中低速采集

8~18位

1ksps~100Msps

工业测量(电流/电压)、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接口、医疗仪器、消费电子(如手机、可穿戴设备)。

逐次逼近型ADC

Δ-Σ型

分辨率极高、噪声低,适合低速高精度采集

16~24位

1sps~1Msps

温湿度、重量、生物电(心电)


流水线型

高速、中高精度,功耗较高

8~16位

50Msps~2Gsps

通信(基带信号)、雷达、成像


型(Flash)

超高速、低精度,功耗极高

4~8位

1Gsps~100Gsps

示波器、高速信号捕获


双斜率

精度高,抗噪能力强

(16+位)

/

/

双斜率双斜率积分型ADC

 

1) 逐次逼近型ADC

SAR ADC是当今最主流、最通用的ADC架构之一,在速度、精度和功耗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

工作原理:类似于二进制搜索。

a. 采样保持电路保持输入电压

b. 内部数模转换器(DAC)产生一个猜测电压

c. 比较器将猜测电压与输入电压进行比较

d. 逐次逼近寄存器根据比较结果,从最高位到最低位,逐位地调整DAC的输出,直到最接近输入电压的数字码被确定。

逐次逼近型ADC工作原理如1所示:

image.png

图1 逐次逼近型ADC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逐次逼近ADC – 模数转换器工作原理 - 知乎按住Ctrl点击查看)。

2) 三角积分型ADC

Σ-Δ ADC的设计主要为过采样、噪声整形和数字滤波三步。

Σ-Δ ADC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转换的首选架构。

工作原理:基于过采样和噪声整形。

a. 过采样:以远高于奈奎斯特频率的速率对输入信号进行采样一般的奈奎斯特采样,采样频率fs2fBfB是输入信号频率,过采样就是采样频率远大于2倍信号频率

b. 积分与反馈:通过一个Σ-Δ调制器(包含积分器和比较器),将量化噪声到高频区域。

c. 数字滤波:后续的数字滤波器滤除高频噪声,只保留有效频带内的信号,然后进行抽取,得到高分辨率的数字输出。

三角积分型ADC工作原理如2所示:

 image.png

图2 三角积分型ADC工作原理

Σ-ΔADC的核心分为Σ-Δ调制器和数字滤波器两部分。

 

 

 

典型应用:高精度测量、音频采集、地震检波、电子秤、温度/压力传感器测量。

参考文献:一文了解三角积分 (ΔƩ) ADC - 模拟与混合信号 - 电子工程世界-论坛按住Ctrl点击查看)。

3) 流水线型ADC

Pipeline ADC专为高速、中等精度的应用而设计。

工作原理:采用多级串联的流水线结构。

a. 每一级都包含一个采样保持电路、一个低分辨率ADC、一个DAC和一个减法放大器。

b. 第一级对输入电压进行粗量化,然后将量化残差放大,传递给下一级。

c. 后续各级重复此过程,同时对前一级的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并行工作。

d. 最后,数字误差校正逻辑将所有级的输出组合起来,形成最终的高位数字码。

流水线型ADC工作原理如3所示:

 image.png

图3 流水线型ADC工作原理

 

 

 

芯片型号学习:MAX1200

参考文献:了解流水线型ADC-电子发烧友网按住Ctrl点击查看)。

应用场景: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通信系统、雷达。

4) 型(FlashADC

闪存模数转换器(Flash ADC)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入模拟信号分多个路进行分压和分流,将每一路分压分流的模拟信号与标准电压进行比较,输出二进制编码。

Flash ADC是速度最快的ADC架构,但代价是巨大的硬件开销。

工作原理:并行处理。

a. 使用一串(2^N-1个)电阻构成分压器,产生所有可能的量化电平。

b. 每个电平连接一个比较器,所有比较器同时将输入电压与各自的参考电压进行比较。

c. 一个优先级编码器将比较器的输出(温度计码)转换为二进制数字码。

型(FlashADC工作原理如4所示:

image.png 

图4 型(FlashADC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闪存模数转换器(Flash ADC)概念框图解-电子发烧友网按住Ctrl点击查看)。

典型应用:超宽带通信、雷达波束成形、高速示波器、激光雷达等对速度要求极致的领域。

 

5) 双斜率双斜率积分型ADC

双斜率ADC是一种古老但非常精确的架构,以其高精度和出色的抗噪声能力著称。

工作原理:通过测量时间来实现转换。

a. 固定时间充电:开关将输入电压连接到积分器,在固定时间内对电容充电。

b. 固定参考电压放电:开关切换到与输入极性相反的参考电压,积分器开始放电,同时计数器开始计数。

c. 计数:放电到零电压所需的时间与输入电压的平均值成正比。计数器的值就是转换结果。

 

典型应用:数字万用表、精密测量仪器。

1.1.3. 锁定关键性能参数

根据架构缩小范围后,通过核心参数进一步筛选(详见第二部分),重点关注 与应用强相关的参数(如小信号采集优先看SNR,工业测量优先看INL)。

1.1.4. 验证系统兼容性

确保ADC与外围电路匹配:

接口兼容性SPI/I2C(低速ADC)、LVDS/JESD204B高速ADC)是否与MCU/FPGA接口匹配;

供电兼容性:ADC的模拟/数字电源是否与系统电源一致(避免额外LDO带来的噪声);

输入兼容性:ADC的输入范围(单端/差分、满量程电压)是否匹配信号幅度(避免信号饱和或增益不足)。

1.1.5. 评估工程落地性

最后考虑非性能因素:

成本:高精度/高速ADC价格差异大(如24Δ-Σ ADC10元,12100Msps 流水线ADC50元);

供应链:优先选择量产、交货周期短的型号(避免冷门型号断供);

调试便利性:是否有评估板(如ADIEVAL-AD7799TIADS1256EVM),方便前期验证性能。

1.2. ADC核心参数解析:不被参数表误导

ADC 参数表中的指标繁多,需聚焦对系统性能有实际影响的关键参数,理解其物理意义和选型边界:

1.2.1. 分辨率(Resolution):不是越高越好

定义ADC能区分的最小信号变化量,单位为位(bit,计算公式:最小量化台阶=满量程输入电压(FSR/(2^分辨率-1)例:12ADCFSR=5V→最小量化台阶≈1.22mV5V/4095)。

选型原则:

需匹配信号的动态范围(信号最大幅度与最小有效幅度的比值),分辨率应满足:2^分辨率信号动态范围(dB/6(注:1bit对应约6dB动态范围);

避免过度追求高分辨率:例如采集1V范围内、误差允许10mV的信号,8ADC(最小台阶3.9mV)已足够,无需选12位。

1.2.2. 采样率(Sampling Rate):满足奈奎斯特,兼顾冗余

定义:ADC每秒完成的采样次数,单位为sps(样本/秒)或Msps(兆样本/秒)。

选型原则:

必须满足奈奎斯特准则:采样率≥2×信号最高频率(f_max);

实际工程中需留2~5倍冗余(避免抗混叠滤波器性能不足导致混叠):例:采集50Hz的电力信号,f_max=50Hz→采样率建议≥200sps(而非100sps);采集10MHz 的射频信号,f_max=10MHz→采样率建议≥50Msps

注意有效采样率:部分ADC标注最大采样率,但实际工作时需配合外部时钟,需确认时钟频率与采样率的关系(如SARADC通常1个时钟周期1次采样,流水线型可能多个时钟周期1次采样)。

1.2.3. 精度(Accuracy):比分辨率更重要的 实际误差

分辨率是理论精度,而实际精度由线性误差和偏移误差决定,核心指标包括:

积分非线性(INL):ADC输出与理想线性曲线的最大偏差,单位为LSB(最小量化台阶);

选型要求:工业测量通常需INL≤1LSB,高精度场景(如医疗)需INL≤0.5LSB

微分非线性(DNL):相邻两个量化台阶的实际差值与理想值的偏差,单位为LSB

选型要求:DNL≤1LSB(否则会出现丢失码,即部分输入电压无对应输出);

偏移误差(Offset Error):输入为0时,ADC输出的偏差;

增益误差(Gain Error):ADC满量程输出与理想满量程的偏差。

选型原则:精度指标需与系统总误差预算匹配(如系统允许误差≤5mVADCINL+偏移+增益误差需≤3mV,预留外围电路误差空间)。

1.2.4. 噪声性能:小信号采集的关键

信噪比(SNR):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单位为dB,反映ADC对小信号的分辨能力;

选型要求:小信号采集(如心电、应变片)需SNR≥60dB,高精度场景需SNR≥80dB

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信号幅度与最大杂散信号幅度的比值,单位为dB,反映ADC对非线性失真的抑制能力;

选型要求:通信、射频场景需 SFDR≥70dB(避免杂散信号干扰有用信号)。

1.2.5. 输入特性:匹配信号接口

输入类型:

a. 单端输入:适合信号共地、干扰小的场景(如传感器本地采集),输入范围通常为0~FSR

b. 差分输入:抗共模干扰能力强(如工业现场、远距离信号传输),输入范围通常为-FSR/2~+FSR/2

输入阻抗:ADC输入阻抗应远大于信号源内阻(建议≥100倍),否则会导致信号衰减;

例:应变片桥路输出阻抗约1kΩ,需选择输入阻抗≥100kΩADC(如Δ-ΣADC通常输入阻抗高)。

1.2.6. 功耗(Power Consumption):便携设备的硬约束

定义ADC工作时的总功耗(模拟部分+数字部分),单位为mWμW

选型原则:

便携设备(如可穿戴、无线传感器)需选择微功耗ADC(如TIADS1115,功耗仅150μW);

高速ADC(如流水线型)功耗较高(如ADIAD924912100Msps,功耗约120mW),需确认系统电源能否支撑。

1.3. 场景化选型案例:从需求到型号推荐

不同应用场景的ADC选型差异显著,以下为3类典型场景的选型方案:

1.3.1. 场景1:工业温湿度采集(低速、高精度、低功耗)

需求:采集-40~85℃温度(对应传感器输出0~3.3V)、0~100% RH湿度(输出0~3.3V),误差≤0.5℃/2%RH,电池供电(续航1年以上)。

架构选择:Δ-Σ型(高分辨率、低功耗);

参数要求:分辨率≥16位,采样率≥10sps(温湿度变化慢),功耗≤1mW,输入范围0~3.3V(单端);

推荐型号:ADI-AD779916位,采样率10Hz时功耗0.5mWINL±0.005% FSR)、TI-ADS125624位,采样率30ksps,功耗1.1mW)。

1.3.2. 场景 2:电力系统谐波分析(中速、中高精度、抗干扰)

需求:采集220V/380V交流电(经互感器降压后输出±5V),分析31次以内谐波(f_max=31×50Hz=1550Hz),误差≤0.5%

架构选择:SAR型(中速、高精度、无延迟);

参数要求:分辨率≥16位,采样率≥10ksps(满足5倍冗余:5×2×1550≈15.5ksps),差分输入(抗共模干扰),INL≤1LSB

推荐型号:Microchip-MCP342818位,采样率3.75ksps,差分输入)、ADI-AD760616位,8通道,采样率200ksps,工业级宽温)。

1.3.3. 场景 3:通信基站基带信号采集(高速、中精度、高可靠性)

需求:采集射频下变频后的基带信号(±1V),信号带宽20MHz,需实时处理。

架构选择:流水线型(高速、中高精度);

参数要求:分辨率≥12位,采样率≥100Msps5倍冗余:5×2×20=200Msps,可选 125Msps),SFDR≥70dB,接口 LVDS(高速传输);

推荐型号:TI-ADS54J6012位,125MspsSFDR 74dB,功耗98mW)、ADI-AD923812位,125MspsSFDR 76dB,工业级)。

1.4. ADC 选型常见误区1.4.1. 分辨率=精度

分辨率是理论最小台阶,精度是实际误差。例如16ADCINL=3LSB,实际精度可能不如12INL=0.5LSBADC

1.4.2. 采样率越高越好

过高的采样率会导致功耗上升、数据量激增(需更高性能的MCU/FPGA处理),且可能引入更多噪声(高速ADC噪声通常更高)。

1.4.3. 忽略参考电压源(V_REF

ADC的精度依赖参考电压的稳定性,若使用精度差、温漂大的V_REF(如普通LDO),即使ADC本身精度高,系统误差也会显著增大。建议选择高精度参考源(如 ADI-ADR4550,温漂±2ppm/℃)。

1.4.4. 不考虑输入驱动电路

高速ADC的输入电容小、带宽要求高,若直接接高内阻信号源,会导致信号衰减或失真。需搭配高速运放(如TI-OPA847)作为输入驱动,匹配ADC的输入阻抗和带宽。

1.4.5. 忽视电磁兼容性(EMC

工业/汽车场景中,ADC易受电磁干扰,需选择差分输入、具有EMC防护的型号(如TI-ADS1263,集成EMC滤波),同时硬件设计时做好模拟地与数字地的隔离。


2. ADC电路设计

学习ADC(模拟-数字转换器)并掌握其电路设计,需遵循理论奠基工具掌握实践验证优化迭代的路径,同时聚焦ADC的核心特性、外围电路匹配及PCB设计细节(ADC性能对噪声、布局极敏感)。以下是分阶段的详细学习与设计指南:

2.1. 基础理论:吃透ADC的核心概念与关键参数

ADC是连接模拟世界数字世界的核心桥梁,其性能直接决定系统精度。学习需从核心定义、拓扑类型、关键参数三大维度切入,避免直接陷入设计细节。

2.1.1. 先搞懂:ADC 的核心工作原理与拓扑分类

参考1.1.2章节知识(按住Ctrl点击查看)。

关键结论:设计第一步不是选型号,而是根据需求(精度、速度、功耗)确定拓扑类型——例如工业温湿度采集SAR型,医疗心电采集Σ-Δ型,高速射频采样选流水线型。

2.1.2. 必须掌握:ADC6个核心性能参数

参数是评估ADC性能的 语言,也是设计中需重点优化的目标。需理解参数定义+实际影响+测试方法

表2  ADC参数介绍

参数名称

定义

对设计的影响

备注

分辨率

Resolution)

输出数字量的位数(如12bit),对应“最小可分辨电压”=满量程/2^N

分辨率越高,量化误差越小(如12bit@5V满量程,最小步长≈1.22mV);需匹配传感器精度


采样率

Sample Rate)

每秒完成的采样次数(单位SPS/MSPS)

需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率≥2倍输入信号最高频率),否则会导致“混叠”


线性度

DNL/INL)

DNL(微分非线性):实际步长与理想步长的偏差;INL(积分非线性):累积偏差

线性度差会导致“量化失真”,高精度场景(如称重)需严格控制(如INL<±1LSB)


信噪比

SNR)

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单位dB)

噪声来源包括电源噪声、量化噪声、外部干扰,SNR越低,采样信号的“纯净度”越差


输入范围

Input Range)

ADC 可接受的模拟输入电压范围(如0~5V、±2.5V)

需通过外围电路(如运放放大/衰减)将传感器信号匹配到ADC输入范围,避免截顶失真


功耗

Power Consumption)

ADC工作时的电流/功率(如5mA@3.3V)

便携设备(如穿戴设备)需优先选低功耗型号(如SAR型),避免续航不足


 

2.1.3. 补充理论:支撑 ADC 设计的关联知识

ADC不是孤立器件,其性能依赖外围电路和系统设计,需同步掌握以下知识:

a. 模拟电路基础:运放的选型与应用(信号缓冲、放大、滤波)、线性稳压器(LDO)的噪声抑制原理;

b. 信号系统基础:采样定理、抗混叠滤波(AAF)的设计(避免采样前信号含高频成分导致混叠);

c. 数字电路基础:ADC的数字接口协议(SPII2CLVDS,高速场景需关注时序匹配);

d. 电磁兼容(EMC)基础:噪声耦合路径(传导耦合、辐射耦合)、接地与屏蔽的原理。

2.2. 外围电路设计匹配ADC特性

ADC的外围电路需围绕信号调理、电源管理、数字接口三大模块设计,核心是 减少噪声、匹配信号范围。以ADS111516bit SAR型,输入范围±6.144V)为例:

模块1:信号调理电路(核心:匹配输入范围+抗混叠滤波

传感器信号(NTC输出0.5~2V)需通过调理电路适配ADC输入范围,同时滤除高频噪声:

信号缓冲:若NTC输出阻抗高(如>1kΩ),需加运放(如OPA333,低噪声、高输入阻抗)做缓冲,避免信号衰减;

抗混叠滤波(AAF:设计RC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f_c=采样率/10(如1kSPS采样率,f_c=100Hz),参数选择:R=10kΩC=1.6nFf_c=1/(2πRC)≈100Hz);

增益匹配:若传感器信号过小(如0.1~0.5V),需加运放构成同相放大电路(放大10倍至1~5V),放大倍数需计算:A=ADC满量程/传感器信号最大幅度。

模块2:电源管理电路(核心:抑制电源噪声)

ADC对电源噪声极敏感(尤其是高频噪声),需设计多级滤波电源:

主电源:优先选低噪声LDO(如TITPS7A4700,噪声<10μVrms),避免用开关电源(噪声大);

去耦滤波:在ADC的电源引脚(VDD/VREF)旁并联高频电容+低频电容(如0.1μF陶瓷电容+10μF钽电容),电容需靠近引脚,减少走线阻抗;

电源隔离:若系统有数字电路(如MCU),需将ADC的模拟电源(AVDD)与数字电源(DVDD)分开供电,避免数字电路噪声耦合到模拟电源。

模块3:数字接口电路(核心:时序匹配与干扰隔离)

低速接口(SPI/I2C,如ADS1115I2C):在SDA/SCL线上串联10~22Ω 限流电阻,避免信号过冲;并联100pF电容(靠近MCU端)抑制高频干扰;

高速接口(LVDS,如流水线型ADC):需走差分线,阻抗匹配(如50Ω),长度差控制在5mil以内,避免时序偏移;远离模拟信号线(至少间隔2mm)。

步骤3PCB设计:ADC性能的最后一公里(关键要点)

PCB布局布线是ADC设计的重中之重,很多设计失败源于布局不当(如噪声耦合)。需严格遵循模拟与数字分离、最小化噪声路径原则:

2.2.1. 分区布局:隔离模拟区与数字区

PCB分为模拟区ADC、传感器、运放、LDO、抗混叠滤波器)和数字区MCUSPI接口、指示灯),两区之间用隔离带(无铜区)分隔;

ADC的模拟输入引脚(AIN+/-)需靠近信号调理电路,避免长距离走线引入干扰;

数字电路(如MCU的时钟引脚)需远离ADC的模拟输入引脚(至少间隔3mm),避免辐射耦合。

a. 去耦电容优先:放置芯片后,首先放置并连接去耦电容,且必须紧贴电源引脚。

b. 最短路径:模拟信号路径、基准电压路径和时钟线应尽可能短而直。

c. 地平面完整性:保证地平面的完整性,避免走线割裂地平面。为敏感模拟信号提供连续的返回路径。

d. 元件放置:将模拟部分(驱动器、滤波器、基准源)和数字部分(MCU、缓冲器)在物理上分开布局。

e. 过孔使用:敏感模拟路径尽量减少过孔使用,因为过孔会引入寄生电感和电容。

2.2.2. 接地设计:避免地环路(核心难点)

采用单点接地:模拟地(AGND)和数字地(DGND)在ADCGND引脚处单点连接(仅此处相连,其他位置不交叉),避免形成地环路;

地平面设计:模拟区下方铺完整的模拟地平面,数字区下方铺完整的数字地平面,地平面尽可能厚(如20mil),降低接地阻抗;

避免地弹:数字电路的大电流切换(如GPIO翻转)会导致数字地电压波动(地弹),需确保数字地平面面积足够大,且与模拟地单点连接。

2.2.3. 走线规则:最小化噪声耦合

模拟信号线:短、直、粗(如≥10mil),避免走直角(直角会增加阻抗和辐射),若需交叉,需采用模拟线在下、数字线在上,中间隔地平面的方式;

电源走线:ADC的电源走线(AVDD/DVDD)需粗(如≥20mil),避免压降;去耦电容的走线需最短(如<5mm),确保噪声被就近滤除;

差分走线(高速 ADC):若ADC为差分输入(如Σ-Δ型),需走差分对,长度差<5mil,阻抗匹配(如50Ω),且差分对之间无其他信号线。

2.2.4. 屏蔽设计:抑制外部干扰

若系统存在强干扰(如电机、射频模块),需在ADC模拟区外围设计屏蔽框(接模拟地),减少辐射干扰;

模拟输入线若需长距离走线(如>10cm),需采用屏蔽线(屏蔽层接模拟地),避免传导干扰。

2.3. 实物制作与测试验证(定位问题)

PCB制作完成后,需分阶段测试,避免直接上电导致器件损坏,同时定位设计问题:

2.3.1. 上电前检查(避免硬件损坏)

用万用表测量ADC的电源引脚与GND之间的阻抗,确认无短路(正常阻抗应>1kΩ);

检查关键器件的焊接(如LDO、运放、ADC),避免虚焊或错焊(如引脚顺序颠倒)。

2.3.2. 基础功能测试(验证接口与信号)

电源测试:上电后用示波器测量ADCAVDD/DVDD电压,确认电压稳定(如3.3V±0.05V),且电源噪声峰峰值<50mV(低噪声场景需<10mV);

数字接口测试:通过MCU发送配置指令(如设置ADC的采样率、增益),用逻辑分析仪捕获ADC的数字输出,确认接口时序正确(如SPICS拉低后,CLKData同步);

信号输入测试:用信号发生器输入标准电压(如1V),读取ADC的数字输出,计算实际电压(数字量电压:V=数字量/2^N*满量程),确认是否与输入电压一致(误差<±1LSB)。

2.3.3. 性能指标测试(验证设计是否达标)

分辨率测试:输入接近最小步长的电压(如12bit@5V的最小步长≈1.22mV),观察ADC输出是否能分辨该电压变化;

线性度测试:输入不同电压(如0.5V1V2V…),记录ADC输出,计算DNLINL,确认是否满足需求(如INL<±1LSB);

噪声测试:输入固定电压(如2.5V),连续采样1000次,计算输出的标准差(噪声大小),确认SNR是否达标(如12bitADCSNR≥65dBSNR有理论公式

2.4. 优化迭代(解决问题,提升性能)

测试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3

表3  ADC常见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

可能原因

解决方法

备注

采样值波动大(噪声高)

1.电源噪声未滤除;

2.模拟地与数字地未单点连接;

3.无抗混叠滤波

1.增加LDO的后置RC滤波(如10Ω电阻+1μF电容);2.重新设计接地,确保单点连接;3.增加抗混叠滤波器的阶数(如从2阶改为4阶)


采样值与实际值偏差大

1.信号调理电路增益计算错误;2.ADC参考电压(VREF)不稳定;3.线性度差

1.重新计算运放放大倍数,调整电阻值;2.更换高精度参考电压源(如REF5025);3.更换线性度更好的ADC型号


数字接口通信失败

1.时序不匹配(如SPI时钟频率过高);2.引脚焊接错误;3.干扰导致信号失真

1.降低SPI时钟频率(如从10MHz降至1MHz);2.重新焊接引脚;3.在接口线上增加 100pF 滤波电容


 

2.5. 总结:ADC 设计的核心原则

选型优先于设计:先根据精度、速度、功耗确定ADC拓扑,再选型号,避免后期性能不达标;

噪声控制贯穿始终:ADC的性能瓶颈往往是噪声(电源噪声、接地噪声、外部干扰),需从电路设计、PCB布局、屏蔽三方面入手;

理论与实践结合:先通过仿真验证电路,再制作实物测试,避免盲目试错;

细节决定成败:PCB的接地、走线、去耦电容位置等细节,直接影响ADC的最终性能,需耐心优化。


3. 抗混叠滤波器

目的:防止高于奈奎斯特频率(f_s/2)的噪声或信号混叠到有效带宽内。

设计:通常是一个简单的RC低通滤波器。其截止频率根据有效信号带宽设定,在信号带宽处衰减尽量小,在f_s/2处提供足够的衰减。

注意:滤波器放在ADC驱动器之后,靠近ADC引脚。


4. 驱动器的选择

必须使用运放作为ADC驱动器,不能直接将信号源连接到ADC的开关电容输入端。

关键参数:

带宽:至少是输入信号最高频率的5-10倍,或根据建立时间要求计算。确保在ADC采样时间内能稳定。

噪声:运放的噪声密度应低于ADC的折合到输入端的噪声。

建立时间:对于SAR ADC至关重要,必须在ADC的采集时间内稳定到所需精度(例如,1/2 LSB)。

失真(THD):运放的失真应优于ADC的失真,以免成为系统瓶颈。

 


5. 基准电压源

基准电压是ADC尺子,尺子不准,测量结果必然不准。

精度和温漂:选择初始精度高、温漂低的基准源芯片。对于高精度应用(16位及以上),温漂是主要误差来源。

噪声:基准源本身会有噪声,需要评估其噪声是否在系统允许范围内。必要时可添加低通滤波。

负载调整率:基准源必须能够提供ADC在采样瞬间所需的瞬时电流,而电压不发生跌落。

去耦:极其重要! 必须在基准电压引脚放置足够大(如10μF)和足够小(如100nF1nF)的电容组合,以提供瞬时电流并滤除高频噪声。电容应尽可能靠近ADC和基准源的引脚。

 


6. 时钟信号:

时钟是ADC心跳,时钟抖动会直接恶化信噪比。

时钟抖动:对于高频输入信号,时钟抖动是SNR的主要限制因素。公式为:SNR= -20log10(2π×f_input×t_jitter)

例如,一个输入为10MHz,要求SNR > 80dB,则允许的时钟抖动必须小于500fs(飞秒)!这要求使用高性能的晶振或时钟发生器。

时钟布局:将时钟线视为模拟信号,用地平面进行屏蔽,远离噪声源(如数字线),并保持短线。

 


7. 数字接口和接地

接地

通常推荐使用统一的接地平面,而不是分割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割会增大返回路径的阻抗和环路面积,加剧EMI问题。

正确的做法:将模拟和数字部分在布局上分开,所有器件的接地引脚都直接连接到同一个完整的地平面。ADCAGNDDGND引脚应直接连接到地平面的同一点。

数字信号隔离:

ADC的数字输出(如SPI、并行总线)是快速开关的信号,会向地平面和电源注入大量噪声。

解决方案:在数字输出线上串联一个小的电阻(例如22-100Ω)或磁珠,以减缓边沿速率,减少谐波辐射和地弹噪声。

避免数字走线在模拟部分或基准源下方穿过。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硬件设计共享。
最近文章
PHY芯片电路设计
2025-10-24 15:05:34
FPGA 配置
2025-10-24 15:02:25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