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电平转换芯片电路设计
Shenlun | 2025-10-24 15:06:26    阅读:156   发布文章

1. 电平转换芯片选型

直接关系到硬件设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硬件工程师选型电平转换芯片,核心是先明确通信需求与电气参数,再匹配芯片特性,最后验证场景适配性,避免因参数错配导致信号失真或功能失效。

1.1. 明确核心需求,锁定基础筛选条件

先确定 要转换什么、怎么转换,排除不符合基础要求的芯片。

1) 确认通信方向与类型

单向:仅需从 A 电压域到 B 电压域(如 MCU 输出控制信号到 5V 传感器),选单向通道芯片(如 74LVC1T45)。

双向:需 AB 域双向通信(如 I2CSPI SDA/SCL 线),必须选支持双向的芯片(如 TI TXB0108ADI ADT4500),避免用单向芯片拼接导致信号冲突。

2) 定信号速率:

芯片支持的最大速率需大于等于实际信号速率,留 10%-20% 余量。例如,100kHz I2C 信号,选支持≥1MHz 的芯片(如 TXB0104 支持 100Mbps,完全覆盖);100Mbps SPI 信号,需选高速电平转换芯片(如 SN75HVD12)。

3) 统计通道数量:

按实际需要转换的信号路数选型,避免 多通道浪费少通道不够用。例如,2 SPI 信号(SCLKMOSI+1 CS 信号,选 4 通道芯片(预留 1 路备用)更灵活。

1.2. 核对关键电气参数,确保性能匹配

电气参数是 硬指标,直接决定芯片能否正常工作,需逐一核对。

1) 电压范围(VCC1/VCC2):

片的输入电压域(VCC1)需覆盖前级设备电压(如 MCU 3.3V),输出电压域(VCC2)需覆盖后级设备电压(如模块的 5V)。例如,3.3V 5V,需选 VCC1 支持 2.7-3.6VVCC2 支持 4.5-5.5V 的芯片。

2) 驱动能力(IO 电流)

芯片的最大输出电流(如 ±24mA)需大于后级负载所需电流(如 LED 指示灯需 10mA,电机驱动需 50mA)。若负载电流大,需选高驱动能力芯片(如 ULN2803),或搭配三极管增强驱动。

3) 静态电流(Iq):

低功耗场景(如电池供电设备)需重点关注,优先选静态电流≤1μA 的芯片(如 TI TXB0106Iq 0.1μA);非低功耗场景(如桌面设备)对 Iq 要求较低,可放宽至 10μA 以内。

1.3. 考虑场景限制,避免实际应用坑点

除参数外,实际 PCB 布局、成本、可靠性等场景因素,可能直接否定 参数合格的芯片。

1) 封装与 PCB 空间:

紧凑设计(如穿戴设备)选小封装芯片(如 QFN8SOT23-6);大尺寸 PCB(如工业控制板)可选 DIP 封装(如 74HC245D),方便焊接与维修。

2) 成本与供应链:

量产项目需平衡性能与成本,优先选市场主流、供货稳定的芯片(如 TINXPON 的型号),避免选冷门芯片导致后期断货或价格暴涨。

3) 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

工业场景(-40℃~85℃)需选工业级芯片;汽车场景(-40℃~125℃)需选车规级芯片;消费场景(0℃~70℃)可选消费级芯片,避免 降级使用导致高温或低温下失效。

2. 数据速率(速度):

低速信号:< 100 kHz。例如:I2C标准模式(100kHz)、GPIO、开关信号。

中速信号:几百kHz 到几十MHz。例如:SPIUARTI2C快速模式(400kHz)及以上。

高速信号:> 100 Mbps。例如:SDIO、摄像头接口(MIPI CSI)、高速SPI、以太网等。

必须确保所选电平转换芯片的最大数据速率高于你的实际应用速率。

3. 理解不同类型的电平转换芯片及其适用场景

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最合适的类型。

3.1. 基于MOSFET的无源方案(适用于低速、双向信号)

典型电路:一个N沟道MOSFET(如BSS138)配合两个上拉电阻。

工作原理:利用MOSFET的对称性和体二极管实现双向电平转换。

优点:

成本极低(分立元件)。

真正的双向转换。

电路简单。

缺点:

速度慢,通常仅适用于100kHz以下的应用(如I2C)。

驱动能力弱,上升沿由外部上拉电阻决定,速度慢。

占板面积大(相对于集成芯片)。

适用场景:低速双向总线,最典型的就是I2C

3.2. 开漏输出型转换芯片(适用于双向、中低速信号)

典型芯片:TXB0101, TXS0101系列(注意两者区别)。

工作原理:内部集成上拉电阻和边缘加速器,输出为开漏模式,需要外部上拉电阻。

TXS系列 vs. TXB系列:

TXS01xx:内置边缘加速器和强上拉,非常适合开漏总线(如I2C),能提供更快的上升时间。

XB01xx:采用被动式架构,依靠输入输出变化来内部切换导通路径。对方向控制要求低,但驱动能力和速度有限,不适合驱动大容性负载。

优点:

自动感应方向,无需方向控制引脚。

支持部分热插拔。

缺点:

驱动能力较弱,不适合驱动重负载(如LED、继电器)。

必须使用外部上拉电阻。

速率有限(通常到100Mbps级别)。

适用场景:中低速双向GPIOI2CSMBus1-wire等。

3.3. 推挽输出型转换芯片(适用于高速、单向信号)

典型芯片:SN74LVC1T45, SN74AVC4T245, 74LVC8T245等。

工作原理:类似一个带电平转换功能的缓冲器/驱动器,输出为推挽结构。

核心特点:有一个方向控制引脚(DIR),用于控制数据流方向。

优点:

驱动能力强,可以驱动较大电流负载。

速度非常快,最高可达数百Mbps甚至Gbps

性能稳定可靠。

缺点:

方向需要控制,不适合直接用于双向信号线(除非用MCU控制DIR)。对于I2C等,需要将DIR引脚设置为固定方向,但这会牺牲灵活性。

适用场景:高速单向信号,如SPIUART、地址/数据总线、CPU与外设之间的接口。这是最通用、最常用的一类电平转换芯片。

3.4. 自动方向感应推挽型转换芯片(适用于高速双向信号)

典型芯片:NVT200x, LSF系列等。

工作原理:智能检测输入信号的方向,自动切换内部通路,无需方向控制引脚。

优点:

兼具高速和双向自动感应的优点。

使用方便。

缺点:

成本相对较高。

适用场景:高速双向信号线,例如SDIO接口、高速并行总线等。

4. 驱动能力

评估电平转换芯片的驱动能力,核心是让芯片的输出电流能力(IOH/IOL)覆盖负载实际需求,并预留足够裕量,避免因驱动不足导致信号拉不动、波形失真或芯片过热。具体可按以下 5 个步骤操作:

4.1. 明确芯片驱动能力的核心参数

先从芯片 Datasheet 中找到关键指标,重点看 输出电流相关参数,而非仅看 驱动能力描述。

1) 关键参数:IOH  IOL

IOH(输出高电平时的 sourcing current):芯片输出高电平时,能向负载提供的最大电流(通常为正值,单位 mA)。

IOL(输出低电平时的 sinking current):芯片输出低电平时,能从负载吸收的最大电流(通常为负值,或标注绝对值,单位 mA)。

注意:需看最小值(Min)而非典型值(Typ),最小值是芯片出厂时保证的最低能力,典型值仅为参考,不能作为设计依据。

2) 关注测试条件

Datasheet IOH/IOL 会标注测试电压(如 VCC=3.3VVOUT=2.4V)和温度(如 25℃-40℃),需确认这些条件是否与你的实际应用场景一致。例如,工业场景下 - 40℃IOH 可能比 25℃时低,需按最低温的参数计算。

4.2. 计算负载实际需要的电流

驱动能力是否足够,取决于 芯片能提供的电流是否≥“负载需要的电流需先按负载类型,计算出负载的最大电流需求。

1) 阻性负载(最常见)

LED 指示灯、上拉 / 下拉电阻、继电器线圈(非感性部分)等,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 I = (VCC - V 压降) / R 负载示例:3.3V 系统中,LED(压降 1.8V)串联 100Ω 电阻,电流 I = (3.3-1.8)/100 = 15mA,即负载需 15mA 电流。

2) 容性负载

PCB 寄生电容、后级芯片的输入电容(Cin),主要考虑动态充放电电流(静态电流可忽略),公式:电流 I = C × (ΔV/Δt)其中,C 是总容值(单位 F),ΔV 是电压变化幅度(如 3.3V→0V),Δt 是信号上升 / 下降时间(单位 s)。示例:总容值 100pF,信号上升时间 10ns10×10⁻⁹s),电流 I = 100e-12 × (3.3/10e-9) ≈ 33mA,需芯片 IOL≥33mA

3) 感性负载

如小型电机、电磁阀,需考虑启动时的浪涌电流(通常是额定电流的 5-10 倍),且需搭配续流二极管抑制反向电动势。此时需按浪涌电流选型,而非额定电流。

4.3. 预留足够的电流裕量

实际应用中,负载电流可能因电压波动、温度变化或多通道同时工作而增大,必须预留裕量,避免 刚好够导致的不稳定。

1) 常规场景(阻性 / 容性负载):预留 20%-50% 裕量,即芯片 IOH/IOL ≥ 负载电流 × 1.2~1.5。示例:负载需 15mA,选 IOH≥18mA15×1.2)的芯片。

2) 恶劣场景(感性负载、工业 / 车规环境):预留 50%-100% 裕量,即芯片 IOH/IOL ≥ 负载电流 × 1.5~2。示例:感性负载浪涌电流 50mA,选 IOL≥75mA50×1.5)的芯片。

4.4. 注意多通道与双向通信的特殊限制

若芯片是多通道(如 4 路、8 路)或支持双向通信,需额外检查 总电流限制双向驱动平衡

1) 多通道同时工作的总电流

部分芯片单通道驱动能力达标,但多通道同时输出高 / 低电平时,总电流会受芯片功率限制(P=VCC×I 总),需确认 Datasheet 最大总输出电流参数。示例:4 通道芯片,单通道 IOH=20mA,总电流可能限制为 50mA(即 4 路同时工作时,每路平均仅 12.5mA),需按总电流反推单路实际可用电流。

2) 双向通信的驱动方向

双向芯片(如 I2C 用的 TXB0104)在不同方向下的驱动能力可能不同(如 A→B 方向 IOH=10mAB→A 方向 IOH=8mA),需分别匹配两个方向的负载电流需求。

5. 转换速率

转换速率直接决定信号能否 无失真传输,选小了会导致通信丢包,选大了则可能增加成本和噪声。正确评估电平转换芯片的转换速率,核心是让芯片的速率能力覆盖实际信号需求,并匹配应用场景的传输特性,具体可按以下 5 个步骤操作:

5.1. 明确转换速率的核心评估指标

分清芯 Datasheet 中与 速率相关的 2 个关键参数,避免混淆概念导致误判。

1) 大数据速率(Maximum Data Rate

定义:芯片能稳定传输的最高信号频率,单位通常是 Mbps(兆比特每秒)  kHz(千赫兹),直接对应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如 SPI 100MbpsI2C 100kHz)。

注意:这是最核心的速率指标,需优先匹配。例如,传输 10Mbps SPI 信号,必须选最大数据速率≥10Mbps 的芯片。

2) 上升 / 下降时间(Rise/Fall Time, tr/tf

定义:信号从低电平(如 0.2VCC)上升到高电平(如 0.8VCC)的时间(tr),或从高电平下降到低电平的时间(tf),单位通常是 ns(纳秒)。

作用:决定信号的 边沿陡峭度,间接影响速率 —— 高速信号(如 100Mbps)需要更短的 tr/tf(通常≤10ns),否则会导致波形拖尾、失真。

5.2. 确认实际信号的速率需求

先明确 要传输的信号有多快,这是选型的基准,避免盲目追求高速率造成浪费。

1) 确定信号类型的典型速率

不同数字信号的速率差异极大,需先明确信号类型及实际使用速率(而非理论最大值):

低速信号:I2C(标准 100kHz、快速 400kHz)、UART(常见 9600bps~115200bps)、GPIO 控制信号(通常≤1MHz)。

高速信号:SPI(常见 10Mbps~100Mbps)、CAN(高速 500kbps~1Mbps)、LVDS(数百 Mbps)。示例:若用 I2C 100kHz 标准模式,无需选 100Mbps 的高速芯片,选支持≥1MHz 的芯片即可满足。

2) 预留速率余量

为应对信号速率波动(如 SPI 突发传输速率略高于常规值)或后期需求升级,需预留 10%-50% 的余量。示例:实际信号速率是 50Mbps,选最大数据速率≥60Mbps50×1.2)的芯片,避免 卡着上限用导致不稳定。

5.3. 核对芯片速率参数的测试条件

芯片 Datasheet 中标注的 最大数据速率并非无条件成立,需确认测试条件是否与你的应用场景一致,否则实际速率可能不达标。

1) 电压条件

速率会受供电电压影响:多数芯片在高电压(如 5V)下速率更高,低电压(如 1.8V)下速率会降低。示例:某芯片在 VCC=5V 时标注速率 100Mbps,但 VCC=3.3V 时仅支持 50Mbps,若你的系统是 3.3V,需按 3.3V 下的速率选型。

2) 负载条件

速率会受后级负载影响:容性负载(如 PCB 寄生电容、后级芯片输入电容)越大,速率越容易受限。示例:芯片标注 10pF 负载时速率 100Mbps”,若你的实际负载是 30pF,实际速率可能降至 50Mbps,需选带大容性负载仍能保持高速的芯片。

3) 温度条件

工业 / 车规场景需注意:芯片在高温(如 85℃)或低温(如 - 40℃)下,速率可能比常温(25℃)时下降 10%-30%,需按极端温度下的速率参数选型。

5.4. 匹配应用场景的特殊速率要求

除了 能不能跑这么快,还要考虑 跑这么快会不会有问题,需结合场景特性调整选型

1) 低速低功耗场景(如电池设备)

需求:优先低功耗,速率无需过高。

选型:避免选高速芯片(高速芯片通常静态电流更大),选速率刚好覆盖需求的芯片(如 I2C 场景选支持 1MHz TXB0104,而非 100Mbps 的高速芯片)。

2) 高速高频场景(如工业控制)

需求:速率达标,且抗干扰能力强。

选型:选高速芯片的同时,关注 信号完整性参数(如输出阻抗、串扰),或优先选差分信号转换芯片(如 LVDS 芯片),减少高速传输的噪声。

3) 双向通信场景(如 I2C

需求:两个方向的速率需一致,避免 单向快、单向慢

选型:确认 Datasheet 正向(A→B反向(B→A的速率是否相同,优先选双向速率对称的芯片。

5.5. 实际测试验证速率匹配性

参数匹配后,必须通过硬件测试确认实际传输效果,避免因理论计算遗漏寄生参数(如 PCB 走线电容)导致问题。

1) 波形测试

用示波器测量负载端的信号:

若波形无拖尾、无过冲,且频率达到需求值,说明速率匹配;

若波形出现严重拖尾(上升沿>20ns)或频率无法达到需求,说明芯片速率不足,需更换更高速率的型号。

2) 通信稳定性测试

长时间(如 24 小时)传输数据,统计丢包率:

若丢包率为 0,说明速率和信号完整性均达标;

若出现间歇性丢包,可能是速率余量不足或负载过大,需增大速率余量或优化负载设计。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硬件设计共享。
最近文章
PHY芯片电路设计
2025-10-24 15:05:34
FPGA 配置
2025-10-24 15:02:25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