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PHY芯片电路设计
Shenlun | 2025-10-24 15:05:34    阅读:187   发布文章

1. PHY芯片硬件设计

PHYPhysical Layer)芯片是网络设备中负责物理层功能的集成电路,它完成了OSI模型最底层的工作,即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可在物理介质(如网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反之亦然。

PHY芯片原理框图如1

 image.png

图1 PHY芯片原理框图

以下将从设计要点、核心模块、接口、PCB布局和调试等方面进行详解。

1.1. PHY芯片的核心功能与位置

理解PHY在系统中的地位。一个典型的以太网系统结构如下:

CPU/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 PHY (Physical Layer) -> Magnetics (Transformer) -> RJ45 Connector -> Cable

以太网系统结构示意图如1

image.png 

图2 以太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a. MAC 负责数据链路层,处理数据帧、寻址、错误校验等。通常集成在CPU或交换机芯片中。

b. PHY: 负责物理层。

c. 网络变压器: 关键无源器件,提供电气隔离、信号耦合、共模噪声抑制和阻抗匹配。

1.2. PHY芯片硬件设计核心要点

硬件设计工程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2.1. 接口定义与连接

1) MAC的连接接口

MII: 原始标准,数据位宽4位,时钟25MHz(用于10/100M)。

RMII: 简化版MII,数据位宽2位,时钟50MHz,引脚数少,非常常用。

GMII: 用于千兆以太网,数据位宽8位,时钟125MHz

RGMII 最常用的千兆接口,在GMII基础上简化,数据发送和接收各4位(TXD[3:0]/RXD[3:0),使用双沿采样(DDR),时钟频率125MHz。特别注意:RGMII有发送和接收时钟时序问题,通常需要在PCB布线时进行延迟匹配,或者使用PHY芯片内部的延迟调整功能。

SGMII: 串行接口,引脚数更少,常用于FPGA连接或高端芯片。

2) 设计要点:

严格参考芯片数据手册的接口定义和时序要求。

RGMII接口的TXC/RXC时钟线、TX_CTL/RX_CTL控制线和数据线需要做等长布线,误差通常控制在数百mil(如±500mil)以内,以确保建立和保持时间。

注意接口电压(如3.3V, 2.5V, 1.8V),如果不匹配,需要电平转换。

3) 与网络变压器的连接接口:

这是PHY的模拟部 分,直接驱动网线。

通常分为电流驱动型和电压驱动型,连接方式略有不同。

接口通常是差分对:TX+/TX-,RX+/RX-

1.2.2. 电源设计

PHY芯片是数模混合芯片,对电源要求非常高。通常需要多路电源,需单独供电并避免串扰

1) 数字核心电源: 为内部数字逻辑供电,电压最低(如1.0V, 1.2V)。要求低噪声,通常需要一颗高性能LDO或开关电源(需配合LC滤波)。

2) 数字I/O电源: 为MAC接口(如RGMII)供电,电压与MAC侧电平一致(如3.3V2.5V)。

3) 模拟电源: 为内部PLLADC/DAC等模拟电路供电。这是最敏感、要求最高的电源。必须极其干净,纹波要小。通常建议使用独立的LDO,并与数字电源进行磁珠或电阻隔离。

4) 线路驱动电源: 为发送端的线路驱动器供电,需要提供较大的驱动电流。噪声也会直接影响发送信号质量。

设计要点:

强烈建议: 为每一路电源使用单独的稳压器,尤其是模拟电源和数字电源要分开。

电源去耦至关重要。在每个电源引脚附近放置大小电容组合(如10uF + 0.1uF + 0.01uF),小电容(0.1uF/0.01uF)必须尽可能靠近芯片引脚。

模拟电源部分可以增加π型滤波(磁珠/电感 + 电容)来进一步抑制噪声。

1.2.3. 时钟电路

参考时钟 PHY需要一个高精度、低抖动的外部参考时钟(通常为25MHz。这个时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PHY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时序精度。

时钟源选择:

1) 晶体: 需要PHY内部集成振荡器电路。成本低,但需要注意负载电容的匹配。

2) 有源晶振: 直接输出方波时钟信号。性能更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推荐用于要求高的场合。

设计要点

时钟线应尽可能短,远离噪声源(如开关电源、晶振)。

在时钟线两边布置地线进行屏蔽。

匹配负载电容(如果使用晶体),容值根据数据和晶体规格计算。

1.2.4. 复位与配置

优先采用低电平复位,复位信号需保持足够时长(参考芯片手册,通常≥10ms),避免复位不彻底。

建议通过 MCU GPIO 控制复位,或使用专用复位芯片,不直接依赖电源上电复位,提升稳定性。

复位电路 需要一个可靠的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电路,确保PHY在稳定电源下启动。

配置接口:

** strapping引脚**: 通过上拉/下拉电阻在硬件上配置PHY的初始状态,如设备地址、速度/双工模式等。

MDIO/MDC: 两线制管理接口,MAC通过它可以动态配置PHY的内部寄存器、读取PHY状态(如链接状态、信号质量等)。这是调试和状态监控的关键接口MDIO接口最多可以挂载32PHY设备),MDC(时钟)和 MDIO(数据)为 PHY 的配置接口,需与 MCU/CPU 连接,走线长度≤10cm

MDIO 线上拉 1kΩ~4.7kΩ 电阻至 IO 电源,确保空闲状态稳定;MDC 时钟频率不超过 2.5MHz(遵循 IEEE 802.3 标准)

1.2.5. ESD与防护

在网络变压器与RJ45连接器之间或之后,可以添加TVS二极管阵列,用于防护来自网线的浪涌和静电放电。

网络变压器本身也提供了一定的隔离和共模噪声抑制能力。

1.3. PCB布局与布线

PHY设计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1.3.1. 分区布局:

将电路板清晰地划分为:数字区域(MAC接口、数字电源)、模拟/混合信号区域(PHY芯片、时钟、模拟电源)、高压/接口区域(变压器、RJ45)。

区域之间用壕沟或不同电源层分割。

1.3.2. 差分对布线:

TX+/TX-  RX+/RX- 必须严格按照差分线规则走线。

等长: 差分对内的两条线长度差要尽可能小(通常建议<5mil)。

等距: 两条线从始至终保持相同的间距。

参考完整地平面: 差分对应在完整的参考地平面上方走线,不能跨分割。

阻抗控制: 差分阻抗必须控制在100Ω(对于以太网)。这需要通过PCB叠层、线宽和间距来计算。

1.3.3. 电源分割与去耦:

使用电源平面或宽走线为PHY供电。

严格遵守数据手册的推荐,在每一个电源引脚旁边放置去耦电容。

1.3.4. 接地:

推荐使用单点接地或混合接地。将PHY的模拟地和工作地(数字地)在芯片下方通过一个连接点(通常是电阻或磁珠)连接到主地平面。避免数字噪声通过地平面干扰敏感的模拟电路。

1.4. 常见问题与规避

链接不稳定:检查差分对长度差是否超标,或电源纹波过大,需重新调试电源滤波电路。

无法识别 PHY:排查 MDC/MDIO 接口时序,确保 MCU 输出时钟与 PHY 要求匹配,或复位信号时长不足。

雷击后损坏:未设计防雷电路,需在 RJ45 端口增加 TVS 管和共模电感,且接地路径阻抗需≤1Ω

1.5. PHY硬件设计清单

接口确认 MAC接口类型、电压匹配。

电源树设计: 数字、模拟、I/O电源独立、干净。

时钟源: 25MHz晶体/有源晶振,布局紧凑。

复位与配置: 复位电路可靠,strap引脚上下拉电阻正确。

磁性元件: 选择与PHY驱动方式匹配的网络变压器。

PCB布局: 严格分区,数字/模拟分离。

PCB布线: 差分对100Ω阻抗控制、等长、参考地平面完整。

去耦: 所有电源引脚就近放置大小电容组合。

ESD防护: TVS管放置在接口处。

1.5.1. MAC接口类型

1) 连接通信方式UTPPHYMAC采用的是RGMIISGMII形式。

 image.png

图3 UTP通信

2) 连接通信方式FiberPHYMAC采用的是RGMII形式。

 image.png

图4 Fiber通信

3) 连接通信方式UTP/Fiber/RGMIIPHYMAC采用的是RGMII形式。

 image.png

图5 UTP/Fiber to RGMII通信

4) 连接通信方式SGMII to RGMIIPHYMAC采用的是SGMII形式PHY,对MAC采用的是RGMII形式;

 image.png

图6 SGMII/RMGMII通信

5) 连接通信方式Fiber to UTPPHYMAC采用的是RGMIISGMII形式。

 image.png

图7  

6) 连接通信方式PTP and Sync......

image.png 

图8 PTP and Sync......

1.5.2. PCB设计简述

1) 尽量缩短走线长度,尽量远离开关电源、晶振等噪声源,以保证信号质量。

2) USXGMI1SGMII信号走线必须按 100Q±10%阻抗差分走线;RGMII信号走线必须按 50R±10%阻抗差分走线。

3) 建议在换层孔附近添加回流孔,尽量减少换层过孔数量。

4) 信号走线参考 GND,保证参考平面完整,不建议存在跨平面分割的情况。如果设计中无法避免跨平面参考,建议在跨平面分割处用旁路电容将回流信号连接起来。

5) SGMII信号 100nF 耦合电容建议靠近接收端并对称放置。

6) SGMII接口 TX/RX 信号之间走线无需等长处理,同层走线时,建议保证 7H 间距。

7) USXGMII接口 TX/RX 信号之间走线无需等长处理,TX RX 建议走在不同层,或者隔开尽可能远的距离。

8) USXGMII接口建议在扇出时对差分对内PN较短的走线进行一定的等长补偿。

9) RGMII 走线 TX 信号组内等长、RX 信号组内等长,TX RX 间无需等长。

1.5.3. MAC定义说明

参考文档:MII、RMII、GMII、RGMII接口详解及硬件设计注意事项-CSDN博客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硬件设计共享。
最近文章
PHY芯片电路设计
2025-10-24 15:05:34
FPGA 配置
2025-10-24 15:02:25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